花园口决堤事件——国军为自保造成近百万平民死亡
花园口决堤事件发生于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1938年6月9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利用黄河伏汛期间而战略性毁堤的事件,其目的是进行焦土政策。此事件造成平汉铁路以东地区的洪水泛滥,试图阻止具压倒性优势的日军机械化部队沿黄河西进。中国国民党起初声称决堤事件是日军军机轰炸所致,一直试图掩盖事实,随着档案的公开,真相逐渐被揭开。中国国民党的这种自保政策以及对豫皖苏等地造成的巨大伤害引起很大争议。
背景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20万华中军队情势严重失利,难以抵抗握有精良武器的两万日军。为求自保,1938年4月13日,陈果夫与白崇禧主张在河南武陟县的沁河口附近决黄河北堤。5月,徐州陷落,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
经过
蒋介石见形势不利,电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核办。6月6日,新编第八师师长蒋在珍建议在花园口决口。7日,利用炸药在河南郑县(今郑州市)附近的花园口黄河南岸的堤防炸毁以造成决堤,使黄河改道南流,入贾鲁河和颍河,夺淮入海。花园口堤防于1946年抗战结束后,经过修补回到决堤前旧河道出海。
黄泛区泥水中的国军
这一事件发生之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对外宣称是日军战机轰炸所致,但有不少民间媒体提出质疑。抗战胜利后,政府仍坚持日军飞机轰炸的说法,但随着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资料陆续面世,以及日本和中华民国政府军事档案的公开,各项秘密渐为人知,然而中华民国的历史教科书均未提及花园口事件。
撤离与补偿
决堤执行前,国民政府已先通知决堤地区民众撤离并发放慰问金,而郑州当地专员也催促民众撤离。另根据《新华日报》于1938年6月10日的报道,国府于刚决堤时就发放50,000元用于直接受害区的“急赈”。一周后,国民政府又发放200万元用于黄泛区持续性赈灾,但此时的调查报告并无受灾人员死亡的记录。
死亡人数
决堤引发的水灾,图中的是撤离的难民
中央赈济委员会第七救济区救济黄灾第一队
以河南为例,决堤两个月后的1938年8月5日,国民政府派往黄泛贩灾工作人员呈报郑州专员罗震的赈灾及调查报告称:“近日曾详细查调黄灾各县灾民数目,虽不十分准确,但亦无大出入。据查最重灾民(水小灾轻者不计),尉氏7万口,通许2.5万口,开封西南突出部分有5000口,扶沟7万口,西华有5万口,商水有3万口,淮阳有7万口,沈丘有6万口,共计38万口。”这是花园口决堤两个月后国民政府统计的数据。据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统计: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44个县市因此受灾,3911354人外逃,893303人死亡,经济损失10.9176亿元。
当时国民政府《豫省灾况纪实》里有一段文字如此勾勒出黄泛区灾难图: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率缠号哭,难舍难分,更是司空见惯,而人市之价日跌,求售之数愈伙,于是寂寥泛区,荒凉惨苦,几疑非复人寰矣!
据中央社等报道:滔滔大水,由中牟、白沙间向东南泛滥,水势所至。庐舍荡然,罹难民众,不知凡几。洪水所致,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多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魄荡魂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寻,往往横尸道路,亦九死一生。艰辛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花园口下的中牟首当其冲,全县三分之二陆沉。幸存的难民扶老携幼,纷纷两逃……
河南省档案馆的记载死亡人数为89万人,受影响的有1,200万人, 日军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第二军当时有7千4百多人在徐州会战死,而不是某些人声称的死于洪水。
花园口决堤事件给豫、皖和苏等地的中国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造成黄泛区。共计有1,200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亡。
花园口决堤将黄河每年几十亿吨的泥沙顺着决口涌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没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运,形成了穿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河泛滥区,人们将其简称为“黄泛区”每年汛期时,黄水都会回流倒灌,淹没农田,洪水过后蝗灾复至,地表突兀凸凹,到处沙丘堆移,无法耕种,对当地农业造成严重破坏。这次决口直接造成了1941年至1943年连续两年的旱灾,并由此引发著名的的河南大饥荒,数千万人沦为难民,仅河南一地就有300万农民死于饥饿。几百里黄泛区使百姓丧身洪涝。
但也有人对上一段文字提出质疑,认为花园口事件距离1942年河南饥荒已有四年,而1938至1941年的四年时间里,河南粮食皆处于丰收状态,若黄氾区导致四年后的旱灾反而不合常理。况且黄泛区当时已成为日占区与国统区的交界,主要影响的还是皖和苏一带,说其直接造成四年后的河南全省饥荒恐不为合适之说。此外,“1942年河南饥荒造成300万人(甚至500万人)死亡”一说法只不过是美国记者白修德的估计,真实历史中国民政府的统计有两种死亡数字,一种是288,006人死亡,另一种是1,484,983人死亡。但也有人持不同见解,当年河南一共有3000多万人,其中国统区1800万人,日占区1200万人,当时饿死大概四五百万人,剩下大约有五六百万人,都向陕西逃去了。。
有人认为花园口决堤89万人死亡人数,89万人是连1939年水灾和1942年蝗灾、1943年旱灾死亡人口也算进去了,且据当时左翼记者曹聚仁,当时就在事发现场,“水淹脚背”就是他对这次洪水的直接描述,发现所谓的“89万人是罹难”整个黄泛区在决口之后九年的所有战争死亡人数,并非一时一地的统计结果。不过这种说法也广受质疑,《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里明文指出“或数达892,303的居民不幸殉水而其他因疾病冻饿与营养不良招致不良影响,兹因未见调查,些时无从得知”而不是某些人声称的“89万人是连1939年水灾和1942年蝗灾、1943年旱灾死亡人口也算进去了”。且国民政府决堤两个月后开封周围统计为严重受灾38万人口,与“水淹脚背”的描述不符。
依据1948年公布“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篡委员会”编写的《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 依据人口变动资料推估指出:“第一,这次决口为害泛区实至深大,一时难于胜计,就本章所计部份而言,损失已甚可观,区内约有二十分之一,或数达892,303的居民不幸殉水,五分之一,或数达3,911,354的难民作流亡,而其他因疾病冻饿与营养不良招致不良影响,兹因未见调查,些时无从得知”。
卑诗大学历史教授Diana Lary 2004年的论文认为,死亡人数85.5万人,难民484万人,安徽省死难不分,有298万人。
修复堤防
困于黄泛区泥水中的日军
日军和难民心战宣传照
1939年,河南日军试图在其占领区修复堤防,但是效果有限。
1946年1月,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将重建堤防的工程设备运到河南。由于旧河道地区由中共控制,新河道地区由国民政府控制,修复堤防使黄河回旧河道的工程计划引起国共双方争执。1946年5月18日,国共就修复花园口大堤达成《南京协议》。1946年7月22日,周恩来在上海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签订《上海协定》。1947年3月15日,国民政府进行的花园口堤防修复工程完工,并于5月4日在花园口举行典礼庆祝黄河合龙。
评价
日本报纸上对日军宣传照
《抗战时期黄河决口纪实》中,加入了三段总结“揭穿中共歪曲说法”的“检讨”:
一、黄河决口成功,造成广漠无比之大泛滥,宽约数十里,水深仅数尺。尤以决口初期,水行极缓,开封南北,全为沙地。故灾区人民,扶老携幼,均平安逃至平汉铁路豫西地带,政府分发大量救济金,非但无任何人员伤亡,即猪狗牛鸡都随人走避,并无损失。至于耕地之破坏,村落房屋之湮没,当所难免。当年全国人民都有焦土抗战之决心,只要能阻止敌军,有利抗战,任何牺牲,绝无怨言。
二、当时敌军乘徐州会战之余威,期图以机械化部队与骑兵占领郑州,继续西进,以拊武汉之侧背。故我最高统帅部(在武汉)日必长途电话多次,询问黄河水势东进到达情形,最后竟以水行太慢,疑决口并未成功,特派第一军军长李铁军(现居美国)至决口工程地,视察实情。李军长初见余等,情急有怒色,大呼:“狗撒尿!狗撒尿!”余与蒋师长在珍及黄河水利会人员,共同详细说明后,李军长似渐明了,始半信半疑而去。数日后,先总统蒋公又派胡宗南上将携其参谋长罗列再来决口工程处视察,罗参谋长列为汝霖陆军大学十期同期同学,战场上遇故友,畅谈决口经过,胡上将始相信成功,报告先总统蒋公而去。
据当时花园口决堤中国陆军中校工兵参谋刘叔琬称:“共匪数年来,常在匪区及香港报章上宣称:本党(指中国国民党)黄河决口时,淹死人民数十万,造成重大灾祸等之恶痛攻讦。此固为当年参加抗战,实地眼见之中原人士所洞悉其奸伪惯计。回思当时若非由黄河大泛滥阻止日军,郑州早已陷敌,西安可能不保,毛匪巢穴延安,亦将成为问题焉?”
影响
对抗战的影响
花园口决堤给日军带来伤亡。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洪水之后日军于6月17日以航空兵团全力援助困于河水的第十六师团方面的补给。用运输机、轻重轰炸机,在6月16至24日之间给两个师团投下补给粮秣、卫生材料不计其数。6月29日,日军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大会。仅第二军死于洪水人数便达到7452名。不过此说法目前遭到各种质疑,因为7452乃是第二军整个徐州会战以来战死、病死、伤死的人员总数,而不是直接死于洪水的人数。
决堤后,由于形成黄泛区这一巨大地障,迫使日军于平汉路以东停止前进,从而消除了唐、白河流域及汉水中游面临的威胁。原本的“军事重地”郑州因往东的铁路被淹没失去对日军的战略价值,直到1944年4月才被攻陷。学者易劳逸认为,花园口决堤让武汉战役被向后推迟了大约三个月,因此为国民政府赢得了更长的战争准备时间。
对国内的影响
易劳逸认为,决堤造成的洪水对中国老百姓的损害超过了对日本人的伤害。
四五千个村庄和11个大城镇被淹没
上百万人无家可归,一贫如洗,成为流民和难民,国民政府的权威和声誉急剧下滑,在抗战胜利后这部分人也成为政府巨大的包袱。
对文学的影响
花园口决堤后 ,中国文学艺术界的诸位作家的均以花园口决堤及其后续的黄泛区这一题材产出多部作品,展现了他们对黄泛区惨痛生活的人文关怀
冯金堂《黄水传》(河南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
李准 《黄河东流去》 (北京出版社 ,1985 年版)
梅桑榆 《花园口决堤前后》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年版)
邢军纪 《黄河大决口》 (解放军出版社 ,1996 年版)
冯伊湄 《未完成的画》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版)
邓贤 《黄河殇:1938·花园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观点
日方受阻陷于苦战
日本大本营作战课长稻田中佐,在战后回忆:
濑谷、坂本自台儿庄后退,因汤恩伯军的出现,认为中国军主力出现,遂扩大战争,进行徐州会战,大本营遂令北中派遣军南北夹攻徐州,并于5月10日发布大陆令,要关东军派两旅团赴援。5月19日占领了徐州,不料中国军在6月12日发动黄河决壤作战,日军陷于苦战。日军大本营再调动大批军事阵容……
肯定论者
中国国民党的学者认为花园口决堤在军事意义上的积极作用要超过其负面影响。
国民党的学者认为花园口决堤有三个积极后果:
推迟了日本进攻武汉的时间,大概在三个月到半年左右
改变了日军进攻武汉的最佳进军路线——“平汉线”
保护新黄河以西地区在此后六年得以未被日军攻击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如果未有花园口决堤国民政府在陇海线中段聚集的抗战主力部队有可能被日本围攻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否定论者
马仲廉提出的几个主要观点出了不同程度的异议。肯定论者三个观点都有待商榷:他们认为日军推迟进攻武汉,并非决堤的功劳,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兵力不足;
“决堤的军事价值仅在给日军造成了一些困难,使其主力沿淮河推进改为沿长江推进;与豫皖苏人民因黄水泛滥遭受的损失相比,这点军事价值不足称道”。
不论观点为何,此事件一直没有被纳入中华民国的义务教育与高中学程的历史课程中,因为这种事件,很可能让许多台湾人认为,抗日战争无正当性。因为日军绕道,花园口堤防决口未能阻挠日军进攻。
上一篇: 冀中八路军伏击日军参观团
下一篇: 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