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 国民党元老廖承志逝世
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1983年6月10日),中国广东惠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外交家。1949年前多数时间在国统区工作,曾七次被逮捕;1949年后长期是中国共产党海外统战工作负责人。廖承志是中国战后中日关系及人民外交及对台工作的主要参与人员之一。
早年
廖承志于日本东京大久保(现位于东京都新宿区)出生,父亲廖仲恺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元勋,与廖承志母亲何香凝同为中国国民党左派重要人物。廖承志7岁在东京天主教教会学校读书。1916年,随父母回到中国。于1924年8月,16岁时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次年,其父廖仲恺被怀疑为中国国民党右派指使杀手行刺身亡。1927年廖承志退出中国国民党,赴日本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府学习,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东京特支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会活动。后来被开除学籍。1928年,因声讨日本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被逮捕后驱逐出境后回中国上海。
加入共产党到全面抗战前
之后廖承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赴德国汉堡留学。同时受中国共产党指示转为德共党员,之后数年组织欧洲中国海员工人运动。1930年廖承志到莫斯科,并曾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认识当时在莫斯科的蒋经国。1932年先后被荷兰及德国警察逮捕后驱逐出境,再回到中国上海,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中国共产党党团书记。1933年由于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的王云程的出卖被中国国民党逮捕,因何香凝、宋庆龄等出面营救获释。之后转往川陕苏区,于1934年在张国焘下任工会秘书长、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同年12月,因不满张国焘左倾方针,遭到逮捕。
1935年12月,廖承志被张国焘定为“反革命”,开除其党籍并准备将其枪决,但因廖承志精于印刷方才保其性命。后来红四方面军向西北转移,廖承志在押解下走完全程。至1936年,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因周恩来出面,才获恢复党籍。1937年起负责陕北新华社工作,并任《解放》周刊等中国共产党刊物总编辑。
抗战期间
1937年七七事变后,廖承志先于10月到南京。南京被日军攻陷前经武汉前往香港,负责组建八路军办事处。在香港曾经被港英拘捕,经周恩来及国民政府交涉后获释。1938年与居香港的宋庆龄等组成“保卫中国大同盟”,任秘书长。在香港组织地下党为八路军筹款,筹划战时物资。
1941年创办《华商报》,同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廖承志代表中国共产党组织香港地下党,救出数百名滞留香港、倾向中国共产党左派知名民主人士。次年5月,廖承志在广东北部乐昌县坪石镇被国民政府特务绑架,逮捕入狱,交中统看管,然后被秘密关押在江西泰和县马家洲监狱、贵州息烽等度过长达三年多监禁岁月,直至抗战结束。囚禁期间也就在1945年6月时,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廖承志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战后
1946年1月,国共在美国斡旋下谈判取得短暂和平,双方交换高级俘虏,廖承志获释出狱。博古意外身亡后,廖承志接替其职位全面负责和领导新华社和中共机关刊物《解放日报》。同年7月,任新华社社长。之后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南方局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49年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海外统战。1952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主任。1958年,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代,曾两度出访日本,以其与日本的独特关系,建立民间中日交流渠道。并在1982年接受未毕业的早稻田大学颁授荣誉学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廖承志被打倒。先被抄家,在中南海被“保护”约半年。1969年被隔离审查,女儿廖茗被以“可教育好的子女”名义而派往青海“锻炼”。后来被关押,接受批斗及强迫交待过去被捕的“叛徒”罪行。至1972年,在毛泽东首肯下方才复出,任外交顾问协助周恩来处理外交事务。1973年,以中日友好协会会长身份访问日本。1978年,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
致信蒋经国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后,暂缓武力统一台湾的诉求;改为希望国共能够展开和谈。
1982年7月16日,宋美龄函电蒋经国:
“廖承志在孙夫人逝世前已再次对我家人作一种统战方案均宋理会日来甚活跃与姬鹏飞为香港1997年归还问题负责襄理又拟来台访问日前‘匪’方报道谓彭真将负责修改‘匪’方宪法并将列台湾香港澳门为特别行特区此种口号又是抄袭1927年代武汉收回英租界之伎俩以图再一次愦弄懵懂骗局汝予高氏保证乃愊臆既适且当唯望美国左派及昏庸之辈乃患我不慑服而非患我慑服也母七月十六日”
7月24日,作为中国国民党元勋廖仲恺之子,廖承志致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先生信,用电报发往台北。希望两岸能捐弃前嫌,展开通话,再图合作,“相逢一笑泯恩仇”。信全文如下: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卸。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诚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絶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近祺! 廖承志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7月25日,蒋经国函电宋美龄:
“此固为‘匪’统战之一贯手法但显已推向另一更邪恶之层次方向儿将一贯的置之不理并密切注意其后续发展伎俩”
书信以文言文写成,以“经国吾弟”开首;颇有家书之感,又隐见兄长劝教之意。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对大陆实行“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之“三不政策”。蒋经国未回复廖承志的公开信;反而由旅居美国之宋美龄,以同样文言体裁、家书语调写公开信回复。信中开首即称“承志世侄”;对廖承志在文革中的遭遇加以“问候”,再问记否“先总统”当年两次释放之恩;结尾以长辈口吻,教导何谓孙中山遗训真义;反劝其早日“幡然来归”。第二年廖因心脏病突发逝世,此事不了了之。后来蒋经国以推动政治民主化方式,确立反共与“革新保台”路线,表明“我在台湾住了将近40年了,已经是台湾人了。”反过来对抗中共统战攻势。
为拉近蒋经国,廖承志独排众议亲自安排修缮蒋家祖坟
晚年
1978年3月,廖承志当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2年秋,因重病住院。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李先念、廖承志分别获大会主席团提名为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候选人。然而在举行选举前八天,即6月10日,廖承志因心脏病病逝于北京医院。结果乌兰夫当选为国家副主席。而廖承志之子廖晖后来亦掌管中共侨务工作。另外,廖承志亦为福建省华侨大学首任校长。
家庭
父亲:廖仲恺
母亲:何香凝
姐姐:廖梦醒
妹妹:廖光凤
妻子:经普椿
岳父:经亨颐
长子:廖晖
女儿:廖蒹
上一篇: 首例非生殖细胞克隆牛成功
下一篇: 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