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 画家徐悲鸿逝世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善诗文书画。徐悲鸿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7岁时曾独自到上海卖画,后返回宜兴在女子师范等学校任图画老师。20岁时在同乡推荐下再度到上海谋生,但数次希望,几次破灭,沦落街头,一度有轻生念头,最终自己挺了过来。后得到上海富商黄震之、黄警顽的赏识与同情,扶助他研习法、德文。徐悲鸿知恩图报,曾一度改名为“黄扶”。
1916年,21岁的徐悲鸿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应征为犹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园”创作仓颉像,获得高额报酬,并被受聘其附设的明智大学讲课,生活窘境才得以化解。期间,徐悲鸿有机会结识了著名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和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等名人,受益颇多。次年赴日本学习美术,半年后回国后受聘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影响。
1918年,徐悲鸿争取到北洋政府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次年五四运动前夕,24岁的徐悲鸿携夫人蒋碧薇赴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学习、潜心研究西方美术,并先后受教于法国弗拉芒格、达仰和德国画家康普。1923年,徐悲鸿的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其绘画水平可与欧洲同期艺术家相媲美,并先后有《萧声》、《奴隶与狮》、《抚猫人像》、《柱棍老人》《马夫和马》等杰作问世。1927年,在回国前夕,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其作品9件。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回国后,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兼溶中西,以西方油画艺术语言表述了《田横五百士》、《傒我后》等中国传统题材。并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先后创制了《九方皋》、《村歌》、《负伤之狮》、《巴人汲水》、《巴之贫妇》和《漓江春雨》等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他重视中华文物保护,1937年在香港以重金购得视为自己生命的宋人画《八十七神仙图》卷。他慧眼识才,发现并推举了齐白石、傅抱石、蒋兆和、吴作人和黄胄等一大批尔后成为中国画坛的大师级人物。齐白石老人也曾在一首诗中提到徐悲鸿“草庐三顾不言辞,何况雕虫老画师”。他善于弘扬中国文化,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1938年,接受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邀请赴印度三年,完成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1944年,因长期过度疲劳,49岁的徐悲鸿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治疗7个月,作品锐减。1947年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不久,他的妻子廖静文就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收藏的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000余件和各种珍贵图书、碑帖等一万余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大师精神永存!
徐悲鸿大师代表作
老妇 | 01 《老妇》 这幅油画《老妇》就是大师28岁时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的作品。在近代美术界,徐悲鸿的肖像油画技巧之高、声名之盛,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这幅油画无论是色彩层次、光线变化,还是起伏肌理,技法水准都相当高。虽然油画由于保管不妥,表面已有剥落并产生裂纹,但所绘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很是传神。 |
柱棍老人 | 02 《柱棍老人》 49cm×32cm 1924年 作品最微妙地体现了人体肌肉、曲线的变化。这件素描作品采用了东方式的用线,在对人物轮廓的勾勒上,非常微妙地用了东方笔触,成为经典。 |
抚猫人像 | 03 《抚猫人像》 布面油画 纵53.5厘米 横65厘米 1924年 此画右上角有“悲鸿”签名。绘于麻布上。这是徐悲鸿大师在留法期间完成的另一幅画作。一位年轻少妇,她身着色调偏暗的粉红色旗袍,一手抱着一只白色可爱的猫,一手抚摸着猫,猫两眼炯炯有神;少妇神情安详露出微笑,睁大双眼,一头利落的短发,显得很有精神和活力。背景上露出男人的头像,显然是这位少妇的丈夫,对作品主体人物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这是以蒋碧微和画家自己为题材创作的。 |
奴隶与狮 | 04 《奴隶与狮》 布面油画 纵123厘米 横153厘米 1924年 画作取材于西方古代神话,表现对象是一头受伤的雄狮和一个被蹂躏的奴隶。这幅巨幅油画展示了徐悲鸿刻画人物和动物的高超技艺。 |
箫声 | 05 《箫声》 布面油画 1926年 画面右下侧有题字“悲鸿,丙寅冬”。画家自认为:“是岁丙寅,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1925年秋徐悲鸿自法国经新加坡返国,发现中国之油画受法国画商宣传影响“浑沌殆不可救”,于是于1926年春末又复去法国巴黎,夏天曾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10月返法,故这幅《箫声》当完成于法国。画一中国青年女子侧身而坐吹箫。箫为中国传统管乐器,竹制单管直吹,发音清幽。女子吹箫时的神情似若有所思,背景为幽静田园景象,老树身影与飞翔的白鹤隐约可见。从画面上,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传达人物情思的清幽悦耳的箫声。 |
奔马图 | 06 《奔马图》徐悲鸿1945年作奔马图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
徐悲鸿夫人像 | 07 《徐悲鸿夫人像》 徐悲鸿 布面油画 1947年 徐悲鸿与廖静文于1946年1月结婚,这幅题为《徐悲鸿夫人像》的油画画的即是廖静文。此时徐悲鸿已北上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当时北平一部分进步美术工作者组织的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也推举徐悲鸿为名誉会长,与国民党所组织的“北平美术会”相对立。画中的徐夫人身着紫色长衣,靠在一棕色沙发上,两手扶着一红色布包,人物表情端庄文静而容光焕发。背景为暗红色窗格子和浅绿色玉兰盆景及吐艳的红梅,看来这是冬天的室内景象。整个画面的色调偏暖,用色和谐而富有变化。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致,两眼明亮似若有所思。 |
燕燕于飞图(庄姜图).jpg | 08 《燕燕于飞图》 此画作于1935年,就是那一年,大师与孙多慈轰轰烈烈的师生恋被迫结束。徐忍痛别离之后,借《诗经》抒情,以庄姜自比,画了这幅《燕燕于飞图》隐晦表达相思之苦。提识曰“乙亥初秋,写庄姜燕燕于飞之诗以遣悲怀”,下扣一枚殷红的“悲”字心形印。详情可参阅: 1.《徐悲鸿与燕燕于飞图》,揭秘画中古代美女即为大师本人 2.《真假徐悲鴻庄姜圖》,揭秘拍卖行拍出的是一幅仿作 3.徐悲鸿《燕燕于飞图》 4.孙多慈与徐悲鸿之恋 |
田横五百士 | 09《田横五百士》 布面油画 纵198厘米 横355厘米 1928年一1930年间 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这是徐悲鸿的油画代表作之一,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品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说的是战国时代齐国的旧王族田横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率众五百人入居海岛,刘邦建汉后派人招降,田横告别众人赴洛阳,途中拔剑自刎,五百壮士闻之也全部自杀殉节。画面描写田横与五百壮士告别时的情景,身着暗红紫袍的田横昂头拱手、正气凛然,众壮士或摩拳擦掌或低头饮泣,气氛悲壮。当时画家虽然不可能对这一行动作出正确的历史评价,但借此历史事故表达出针对当时的反动统治和社会黑暗的愤恨以及对威武不屈的反抗精神的歌颂。很有意思的是,徐悲鸿把众壮士中那个身着黄衣者画成了自己的形象,这也是画家不畏强暴的正义感的一种形象表达。 |
傒我后 | 10 《傒我后》 布面油彩 230x318厘米 1930-1933年 作品取材于《尚书·仲虺之诰》:“奚我后,后来其苏。”描写夏桀暴虐,在他的统治下,人民痛苦不堪,商汤带兵去讨伐暴君,老百姓殷切地期待他们来解救。大地干裂了,瘦弱的耕牛啃着树根,人们的眼睛里燃烧着焦灼的期待。 如果说《田横五百士》带有欧洲古典主义的贵族气质,那么《傒我后》则更多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乡土情怀。其主题由歌颂英雄忠烈高节转向了贫苦百姓艰难生活,无疑使作品在艺术成就之外具备了反思现实的社会价值。这是欧洲传统绘画特别是古典主义所缺失的。当然,作品也参照了一些西方绘画语言要素。如借助包头巾、喂奶的妇人处在画面较为突出的前景,达到引人入胜效果。除了表现母爱之外,似乎也暗示着希望即将到来,因乳房和孩子都是希望的象征。” |
08九方皋 | 11《九方皋》 九方皋故事记载于《列子》:伯乐暮年之向秦穆推荐九方皋找千里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和描绘方式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画作代表了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可以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媲美。首先是其意境真实,气息高古,令人“思接千载”;其次是其构图布局主次、虚实、开合相得益彰,人与马,掩映生姿;再者,人与马造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设色古雅质朴。在这幅巨构中,画家的素描能力与造型天赋得到了高度发挥,但这种发挥一点也不牵强,造型与笔线胶合在一起,两者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题材之古与寓意之新,又古又新,每看皆令人难忘。 |
村歌 | 12徐悲鸿画马名闻天下,他的马之所以能在上千年来无数画马的作品中凸现出来,主要是他成功地将西画的技法和精神溶入了国画中,注重比例、造型准确,以形传神。牛也是徐悲鸿特别钟爱的题材,他所画的牛犹如他的马一样意韵生动、神气十足。此图中体形庞大的牛,与小巧灵动的儿童,构成了充满希望的村歌。 |
负伤之狮 | 13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
巴人汲水图 | 14 《巴人汲水图》 《巴人汲水图》创作于1938年,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四大代表作之一,整幅画作高3米,宽0.62米。1938年展出时,即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 《巴人汲水图》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其意义最突出体现在其现实性。尽管是否需要或坚持现实性、需要多大程度的现实性一度是中国现代绘画领域长期讨论的话题,且一度被当时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们诋毁甚多,但谁也不能否认,在一个非常时期,——尤其是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交炽而战乱频仍的现实处境下——,现实性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关于这一命题,徐悲鸿创作于次年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已经切实证明:在物质的方面,当时因该作而募集到的资金或可计算,而在精神的一面,由此而激荡起的爱国爱家、保国保家的热情却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 |
愚公移山 | 15 《愚公移山》 纸本设色 纵421厘米 横144厘米 1940年 这是画家在访印期间完成的作品,取材于《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故事。整个画面充满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壮志。此画作于1940年,当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此作较毛主席在七大上引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早五年。 画作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有机地融会一体,独创了他“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为国宝级的油画作品,在长达65年充满传奇的流传中,终于回到了祖国。 关于此画的人物为什么多为印度人和裸体的问题,徐悲鸿有过解答:“艺术但求表达一个意思,不管哪国人,都是老百姓。‘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北山愚公’,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孀妻’也只好穿件黑衣。”并说,这画是“在印度国际大学时画的,以印度人为模特儿,这样大的画,不作人物写生画不好,所以‘叩石垦壤’者都是外国人。 |
泰戈尔 | 16 《泰戈尔》1940年 纸本设色 50cm×50cm 徐悲鸿纪念馆藏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作曲家、画家,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精华和把西方文化精华介绍到印度的最有影响的人物。1939年12月至1940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诗人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举办画展和讲学,与诗人交往甚深,曾多次为泰戈尔画像和画马赠泰戈尔。此画是一幅成功的泰戈尔肖像画。画家在这幅画中明显地运用了西方的绘画方法,但是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人物造型以线为主,脸部染色结合素描方法,以形写神,这是徐悲鸿开创的肖像画法,个人风格明显。图中背景以中国的传统花鸟画方法处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画面注重主要人物的内在心理刻画,整个画面显出文雅、静寂,文化氛围浓厚。 |
群马 | 17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
燕燕于飞图与大师像比较.jpg | 画古代美女,他却画的似乎是自己。就是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古代最漂亮的美女身上,以寄相思和不舍,他能做的也仅是这样了。 |
徐悲鸿画选
徐悲鸿 春山驴背图 保利拍品 | |
印度夫人像 | 裸女(蒋碧薇像)拍品 |
屈原九歌 山鬼 | 屈原九歌 国殇 |
徐悲鸿 七喜拍品 | 徐悲鸿 猫 |
徐悲鸿 康南海六十行乐图 保利拍品 | |
会师东京 1943年 | |
春之歌 1935年 |
徐悲鸿的马
徐悲鸿 群马 水彩绢本 57.5×148cm 1917年作.jpg |
十骏
十骏图 草原雄风 94×520cm(1942年)拍品 |
春山十骏图 设色纸本 33×179cm(1941年).jpg 保利拍品 |
八骏
八骏图 (1942年).jpg |
八骏图 .jpg |
八骏图 (1943年).jpg |
六骏
徐悲鸿 群马 六骏图(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1951年).jpg 拍品 |
群奔(1942年 95x181厘米).jpg |
群奔.jpg |
五骏
五骏图 纸本设色 94×71cm 1943年.jpg |
四骏
四骏图 纸本设色 68×134cm 1942年.jpg 拍品 |
三骏
三马图 纸本设色 103×72cm 1942年.jpg | 柳荫三骏 纸本设色 96×62cm 1944年.jpg |
饮马图 纸本设色 73×112cm 1935年作.jpg | 群马(1940年 110x122厘米) |
双骏
双骏图(1944年 100×61cm厘米).jpg | 秋兴一章 纸本设色 52×85cm 1942年.jpg |
饮水思源 纸本设色 105×46cm 1944年.jpg | 双骏 98×52CM.jpg |
双骏图 125×71cm 1939年作.jpg | 双骏图 97×58cm 1947年作.jpg |
奔马
奔马 106.5×54cm 1948年作.jpg | ||
柳下立马 立轴92×34cm.jpg | 迥立嘶鸣 85.3×40.3cm1949年.jpg | 回头马 108x34厘米1942年.jpg |
哀鸣思战斗 60x35厘米1942年.jpg | 奔马 98×61cm1944年.jpg作.jpg | 立马 108×53cm.jpg |
奔马 104×70cm.jpg | 立马图 100×54cm.jpg | 劲草 130×78cm 1936年.jpg |
奔马107×58cm1947年作.jpg | 马 79×49cm.jpg | 饮马图 107×55cm.jpg |
五花散作云满身 1942年.jpg | 奔马图.jpg | 奔马 109×53cm1948年作.jpg |
秋风烈马 92×60cm.jpg | 回头马 88x57厘米1943年.jpg | 天马行空 101×61cm1944年作.jpg |
奔马 89×81cm1939年年.jpg | 奔马 1942年.jpg | 奔马 62x56厘米1944年.jpg |
神骏图 82×107cm1939年.jpg | 奔马 52x78厘米1938年.jpg | 奔马 56x60厘米1943年.jpg |
画马册 册页 (五开)30×37cm 1940年作 |
上一篇: 徐悲鸿作品集
下一篇: 匈牙利作曲家巴尔托克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