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军反被俘虏的事件。以发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故名。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仅9岁。宦官王振堂管司礼监,把持朝政。当时,北方蒙古族瓦刺部日渐强大,构成对中原的威胁。而王振对北方边防不作战备。1449年(正统十四年)7月,瓦刺首领也先率军南下进攻明朝,主力直逼大同。明英宗在王振鼓惑和挟持下,不顾臣僚劝阻,决意亲征。由于王振贻误军机,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刺军包围。1449年8月31日(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四日),瓦刺军发动进攻,明军全线崩溃。在混战中,王振被明将樊忠以棰击死,英宗被瓦刺军俘虏,50多万明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土木之变震惊世人,不仅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而且整座京城也岌岌可危。危难当头,掌管兵部的于谦挺身而出,他同文武官、内外臣一起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率领各方力量,同仇敌忾,保卫京师。在京师居民支援下,击退了入侵的瓦剌军。也先欲用英宗为人质,进行勒索、逼降,但未能得逞。也先在勒索不成、进犯又被抗击的情况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放回英宗。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俘而又安全回归的皇帝。被放回后的英宗在南宫平静地做了6年太上皇后,终于在1457年的夺门之变中重新坐到皇帝的宝座上。

扩展阅读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时期发生的一件兵败事变,该事件也直接导致了强盛的明朝慢慢转向衰弱,其中最令人感到惊异的是明朝号称有五十万大军的部队竟然打不过仅仅几万兵马的瓦剌,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来看看吧。

土木堡之变时间正值明朝明英宗当政,背景为发生土木堡事变之前,瓦剌隶属于明王朝的统治下,所以每年瓦剌都要向明王朝明英宗进贡。起初,进贡的礼节使者少,贡品优质,后期随着使者的增加,贡品的质量下降,明英宗不再给对方更多的赏赐,瓦剌捞取利益的计划没有得以最终实现,并得到了明王朝的制裁,终于恼羞成怒,决定借用此借口,进行叛变进军大明朝。因此于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北征瓦剌,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蒙古贵族逃出大都(今北京)后,蒙古分裂,东西蒙古互争雄长,征战不休,明朝趁机统一了蒙古。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谕之通好”。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中央力量对付鞑靼,归顺大明,明成祖亦分别封之为王。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

永乐十六年(1418年),马哈木之子脱欢袭父爵为顺宁王。几年之间,脱欢攻破鞑靼,兼并其众,又统一内部,其势日张,雄视漠北。脱欢立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受明朝封为太师,掌瓦剌部实权。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位后,不仅漠南诸部全被征服,且东胁朝鲜,西略哈密,草原大半,尽为其所制。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不得不岁有所增。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明朝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太监王振,刚刚目送曾经压制自己的张太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灵柩一个个地下葬,终于盼到了自己的出头之日。面对也先入侵,读书人出身的王振不禁喜从天降,认为这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于是极力怂恿英宗亲征。此时的英宗年仅22岁,正是热血方刚之时,也想像太祖、成祖那样扬威于沙场之上。老太监、小皇帝一拍即合,二人不顾群臣的反对毅然决定出征。英宗以成祖、宣宗亲征为楷模,在边境吃紧的情况下出征,本无可厚非,但这一切都过于草率,简直视战争为儿戏。在命令下达后的第二天,出征的大军就仓促上路了。几十万的大军根本没有后勤保证,军粮、军服、武器都没有着落。整个大军,只是在出发的前五天,每个士兵才领取了1两白银以及衣物、炒麦等物资。为了予士兵方便,每3人配1头毛驴来驮运物资。如此少的后勤准备又如何能让官兵心服,如此差的运输工具又如何能保证行进速度。而明军赖以取胜的法宝――火器,则是临时从武库中调出来的,匆忙分发给士兵,士兵根本无法熟练操作。这支大军出征的那一天就已经逃不出失败的命运了。

大军出发不久,由于多年未曾用兵,士卒体质脆弱,加之军内乏粮,未到大同,军中就死亡不断,僵卧路旁的士兵尸体比比皆是。再加上连日风雨,人情汹汹,战争还未开始,军心已经不稳。虽然随行的百官力谏退兵,但王振一意孤行,仍然西进不已。直到王振亲眼看到明军惨败的战场,伏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景象,王振才开始害怕起来,再加上不利的战报,王振终于改变主意,火速传令东归,由原路经宣府(今河北宣化)回京。那知也先的大军已经跟踪而至。忠顺侯吴克忠、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等先后阵亡。

8月13日,明英宗的大军逃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距离怀来20里的地方。也先从后赶到,将大军团团围住。土木堡地势较高,地无水草,南面15里处有条河流,早已被瓦剌军队占领。打井二丈多深,也未见一丝水滴。数十万大军就这样在无水的条件下足足被困了两天。当蒙古军队假意撤离之时,明军人人争先恐后地到河边饮水,阵势大乱。就在此时,早已埋伏在此的瓦剌骑兵伏兵四起,如潮水般涌了过来。一时间明军大乱,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根本组织不起有效地防御。四散奔逃的明军纷纷倒在了瓦剌兵的乱刀之中。乱军中,王振被禁军将领樊忠一锤砸碎了脑袋,明英宗则老老实实地成为了也先的俘虏。樊忠不久亦战死。此役明军兵败,大量辎重尽为也先掠夺,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赛刊王在问明英宗时,明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明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立即去请安磕头行君臣礼,献上各种野味美食。而为这场闹剧作殉葬的则是数十万陈尸荒野的明军,随军出征的数十名朝中重臣也成了陪葬。

上一篇: 历史上的8月31日

下一篇: 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者之一蒋光慈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