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 著名国学大师吴宓出生

吴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原名玉衡,后改陀曼,又改宓,字雨生(又作雨僧),笔名余生,男,陕西泾阳人,中国比较文学家、西洋文学家,学衡派代表人物。

扩展阅读

陈丹青作品《清华国学院》,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吴宓原本是清华外文系的教授,擅长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进行对比,是第一个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的人,被誉为“中国比较学之父”。1925年,清华大学筹建国学研究院,校长曹云祥点将吴宓,因为吴宓曾在哈佛大学留学,还被誉为“哈佛三杰”之一(另两杰为陈寅恪、汤用彤),所以曹云祥想让他用哈佛的模式来筹建国学院。

国学对于吴宓来说,并不是很擅长,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四位顶尖级的大师给请来了,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尤其是聘请王国维最见功力。王国维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在学界地位极高,而且当时刚从北大辞职,因为他不习惯大学的教学方式,任凭蔡元培百般挽留也坚决辞职。可想而知,清华想聘请他,难度有多大。这个问题把吴宓也难住了,论学校的名气和实力,当时的清华远在北大之下;论邀请人的身份和地位,自己跟学界领袖蔡元培相比更是望尘莫及,怎么才能让王国维心甘情愿地来清华呢?

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恪

吴宓想了整整三天,最后横下一条心,什么计谋都不用,就用自己的诚心去打动他!那天,吴宓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离王国维家远远的就下了车,步行走到门口,轻轻地敲了三下门,毕恭毕敬地站在旁边等着。等王家的下人把他领进去,吴宓又冲着王国维毕恭毕敬地鞠了三个躬,这才把来意说了一遍。王国维考虑了几分钟,很快就答应了。后来王国维说,自己之所以答应来清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吴宓的态度。

吴宓虽然贵为国学院主任,但他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秘书”,心甘情愿地为各位教授们服务。正如冯友兰所说:“雨僧(吴宓字雨僧)一生,一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

1894年8月20日(清光绪二十年),吴宓出生于陕西泾阳吴家西院。他是晚清陕西女首富周莹堂侄,本名吴玉衡,乳名秃子。1900年,慈禧西安避难时,周莹向太后提供了10万两白银,慈禧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并收她为义女,从此母女相称,对于一个寻常人家的女人,这种殊荣是绝无仅有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她又向太后进交白银,同赴国难。慈禧感于她的义举,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玉衡”取自《书经》“陈璇玑之玉衡”之义,是北斗七星之一。1901年,祖母决定为孙子改名,以破除不祥,增强体质。于是,请玉衡的姑丈,诗人陈伯澜另取新名。

这是吴家的大事,好酒好肉使主客如在节日之中,醉眼蒙眬的姑丈在一张破纸片上写出“陀曼”二字,吴玉衡也就变成了吴陀曼。吴宓之名是吴宓在1910年报考清华学校时自己所取。当时他随手拿出石印本《康熙字典》,在某册某页,闭目确指,得一“宓”字,意为安静。吴宓的字“雨僧”多认为出自南宋词人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一句。

1907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受关学熏陶,与于右任、张季鸾同为“关学(即关中之学)”余脉。1911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班。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先攻读新闻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先在弗吉尼亚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次年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白璧德教授,研习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和哲学。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留美十年间,吴宓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的研究下过相当的功夫,有过不少论著。

1921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他曾著有《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等专著。1924年赴沈阳,任东北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次年清华大学成立,吴宓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聘请当时学术界最负盛名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四位学者为研究院导师,一时号称得人。研究院被称为“国学研究院”,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国学人才。

1928年,吴宓兼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他编古典文学,邀请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朱自清编新文学。1930年,吴宓赴欧洲旅游,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许多国家,访问了雪莱、司各特、卢梭等人的遗迹。次年结束欧洲归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按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方案创办清华大学外文系。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造就“博雅之士”。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外文系很快成为国内第一流系科。

吴宓圈点陈寅恪写观堂序手稿

吴宓一意捍卫国学和文言文,对倡导白话文的胡适意见甚大。有一次,他与胡适在一个聚会上相遇,当时北京人流行用“阴谋”二字,胡适戏问:“你们《学衡》派,有何新阴谋?”吴宓说:“有。”胡适笑着说:“可得闻乎?”吴宓说:“杀胡适!”这段对话一时成为笑谈。

1978年1月17日,吴宓病逝于老家,终年84岁。

下一篇: 历史上的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