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研习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等西洋文学名家。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参加一造反派组织,继而遭受迫害。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

履历

  •        1923年,考入济南正谊中学。    

  •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选修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        1934年获得清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任山东济南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        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师从印度学、梵语学家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学梵文、巴利文和佛学。    

  •        1937年,开始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        1941年,获博士学位。从艾密尔·西克学吐火罗语、《十王子传》、《大疏》、《梨俱吠陀》。    

  •        194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兼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时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        1949年后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参加教授会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担任北京大学工会主席。    

  •        1956年,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        1964年,北大社教运动中,同部分教职员工和学生一起反对北大校长陆平。    

  •        1965年秋,在京郊南口村任该村社教队副队长,分管整党工作。    

  •        1966年文革初期,未被打倒,属于逍遥派。    

  •        1967年夏秋之交,加入周培源等为首反对聂元梓新北大公社的北大造反派组织井冈山兵团,被推选为东语系勤务员。 同年11月30日深夜被抄家,找到“反革命”证据,被打倒。受到造反派两派审讯,动念自杀,又被抓去批斗。    

  •        1968年春,在北大劳动改造。5月4日,在煤厂大批斗。次日与100多个黑帮分子被拉往十三陵附近的北大分校劳动改造。不久关入牛棚。1969年春节前,半解放,回家。同年在延庆新华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70年春节回校,担任门房工作。    

  •        1973年—1977年翻译完成《罗摩衍那》。    

  •        1978年复出,续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    

  •        1985年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        1999年,应圣严法师之邀,赴台访问,并祭拜胡适墓园,撰写《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文。    

  •        2003年起,因病入住301医院。    

  •        2004年,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2004(甲申)年9月在北京举行“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 (作家)五位发起人领衔、七十二名文化人士共同签署的《甲申文化宣言》于会后发布。该宣言强调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情况下文化多样性共存的必要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平等权利。    

  •        2008年1月,季羡林获印度公民荣誉奖。    

  •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病逝于301医院,享年98岁。其子季承称季羡林因心脏病突发昏迷,而后抢救无效而去世。    

学术领域

  •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        佛教史研究    

  •        吐火罗语研究    

  •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        比较文学研究    

  •        东方文化研究    

作品

翻译

  •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        《沙恭达罗》    

  •        《五卷书》    

  •        《优哩婆湿》    

  •        《罗摩衍那》    

学术著作

  •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        《印度简史》 梅特卡夫    

  •        《现代佛学大系》    

  •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        《敦煌学大辞典》是与100多人共同编辑,不是著作。    

  •        《大唐西域记校注》 中华书局 1985年 ISBN 7-101-00644-2    

  •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        《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    

  •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年 ISBN 7801272846    

  •        《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    

  •        《东方文学史》    

  •        《东方文化研究》    

  •        《禅与东方文化》    

  •        《东西文化议论集》 季羡林等编    

  •        《世界文化史知识》季羡林 周一良 张芝联 主编    

散文随笔

  •        《清塘荷韵》    

  •        《赋得永久的悔》    

  •        《留德十年》    

  •        《万泉集》    

  •        《清华园日记》    

  •        《牛棚杂忆》    

  •        《朗润园随笔》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ISBN 7-208-03280-7    

  •        《季羡林散文选集》    

  •        《泰戈尔名作欣赏》    

  •        《人生絮语》    

  •        《天竺心影》    

  •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        《季羡林谈师友》    

  •        《季羡林谈人生》    

  •        《病塌杂记》 新世界出版社 2007年1月初版 ISBN 9-787-80228-217-9    

  •        《忆往述怀》 2008年5月第一版    

  •        《新纪元文存》 (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2003年8月第一版 ISBN 962-238-327-0    

学生

本科生

1946年,季羡林经当时在英国医治眼睛的老师陈寅恪介绍,从德国回中国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主任。

这个东方语言文学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成立的(抗日战争前的北大有一个东方文学系,只有日本语专业,周作人做主任,芦沟桥事变以后停办)。

创系师资是季羡林(梵语、巴利语,兼主任)、金克木(梵语、巴利语)、马坚(阿拉伯语)、马学良(彝语)、于道泉(满文、蒙古语)、王森(藏语)。

最早的上级领导是文学院院长汤用彤、代理校长傅斯年(1946年到1947年)和校长胡适(1947年到1948年)。

1952年院系调整,设蒙古语、朝鲜语、日本语、泰语、印尼语、缅甸语、印地语、阿拉伯语9个专业。

1960年开设梵语、巴利语专业,招收第1批17本科生赵国华、蒋忠新、黄宝生、郭良鋆、马鹏云、韩霆杰、张保胜、张敏秋、梁化仁、许顺庆、周玉华、赵炳双、马青川、陈贞辉、莫泽香、黄恒斌、钟芳云,在季羡林和金克木指导下系统学习梵语、巴利语。

1984年梵语、巴利语专业第2次招生,有钱文忠、陆扬、周春 (梵语)、刘孟、梁立军、张守川、肖威、王旬7位入读,由蒋忠新和郭良鋆这2位季羡林和金克木的学生主持教学,1位被选送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4位被选送到德国汉堡大学学习。

季羡林做东语系主任超过30年(1946年到1966年20年,改革开放后又再任),任期内东语系本科各语种专业的在读生和毕业生在义理上都是他的学生。

研究生

季羡林培养了5位硕士和5位博士,共指导了9位研究生(王邦维硕士生博士生阶段都是季羡林培养,在季羡林指导下读了3年硕士生5年博士生)。

最早招收的硕士生是1978年的任远和段晴,1979年收了王邦维和葛维钧,4人在1982年毕业,是季羡林培养的第1批硕士。

王邦维硕士生毕业后在季羡林指导下读博士生,1987年成为季羡林培养的第1位博士。

1991年毕业的钱文忠是季羡林培养的第5位硕士(同时是季羡林指导的最后1位硕士生),同1年,季羡林培养出第2位博士辛岛静志(日本人,同时是季羡林仅有的1位不是中国籍的研究生)。

季羡林培养的第3位博士是1996年读完的李南,1998年读完的高鸿是第4位博士,2000年读完的第5位博士刘波是季羡林指导的最后1位研究生和最后1位博士生。

评价

  •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        余英时认为季羡林只不过是因晚年亲共,且被中共力捧的学术样板。不论在专业上或在操守上,都不配被称为国学大师。    

  •        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称:“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        温家宝曾于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        李敖在接受南都周刊专访时,曾经评论季羡林并不足以称为国学大师:“他不是国学大师!他是个很弱很弱的教授,他就是语文能力还不错。别人全死光了,他还没死,所以他就变成国学大师了!这些桂冠,他三个都不及格的,根本轮不到他!……季羡林只是个老资格的人,根本轮不到他做大师。”    

  •        针对李敖炮轰季羡林“三项桂冠”都不合格的说法,钱文忠回应道:“季羡林的学问,李敖看都看不懂,他评论季羡林,就好像一个不懂英文的人评论莎士比亚,毫无意义。”    

  •        季羡林之子季承曾被赶出家门,长达13年父子不见面。在季承《我和父亲季羡林》笔下的季羡林是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    

季羡林照片集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1930年季羡林先生毕业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时年19岁。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1934年,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毕业时留影。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1935年,季羡林先生在德国。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1952年,季羡林先生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1958年,参加塔什干亚非作家会议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1966年,工作中的季羡林先生。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1994年10月,季羡林先生与诗人臧克家先生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1998年季羡林先生在书房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2001年8月6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回到家乡山东临清康庄镇官庄村,到祖父母、父母坟前进行了祭奠。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2001年,季羡林先生与在北京大学学习的泰国诗琳通公主合影留念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2001年季羡林先生和教育部长陈至立在一起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2002年8月12日,国学大师季羡林91岁时在北大的家中。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2006年1月26日,95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在就医的解放军总医院借助高倍放大镜读书。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2008年8月2日,温总理再次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季羡林老人。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2008年11月7日,73岁的季承先生,到北京301医院看望98岁的父亲季羡林老先生。因人为原因,13年无法见面的一对白发父子,久别重逢,喜极而泣。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2009年1月25日,亲友们在医院病房里陪季老吃年夜饭。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2009年6月,《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拜访季羡林老先生。季羡林先生受聘成为央视经济频道《开心辞典》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的学术顾问,并现场挥笔题字“为世界和平,为人类幸福,要学习宣传国学”和“祝国学节目成功”赠予“开心学国学”节目组。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季羡林先生与夫人合影

上一篇: 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逝世

下一篇: 微软停对Windows 98/Me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