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


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为中华民国的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直接隶属于总统府,1928年在南京成立,现位于台北市南港区,现任院长为翁启惠。其任务包括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并兼有科学与人文之研究。

沿革

成立

1927年4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七十四次会议在南京举行,李石曾提出设立中央研究院案,决议推李石曾(煜瀛)、蔡元培(孑民)、张人杰(静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组织法。5月9日,中央政治会议第九十次会议议决设立中研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张人杰、褚民谊、许崇清、金湘帆为筹备委员。7月4日,《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公布,改列筹设中的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的附属机关之一。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隶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国文学、考古学、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动物、植物等十四个研究所。11月20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请学术界人士30人在大学院召开中研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联合成立大会,讨论中研院组织大纲及筹备会进行方法。议决先筹设各研究单位,计有: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社会科学研究所、观象台四个研究机构,并推定各所常务筹备委员,积极展开筹备工作。

第一届院士合影


1928年4月10日,颁布《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中研院改为不属于大学院的独立机关。4月23日,特任蔡元培为院长。5月,启用印信。6月9日,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东亚酒楼举行,宣告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创办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科学社社员,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接收了中国科学社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蔡元培任院长的委任状

在首任院长蔡元培任内,中央研究院陆续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十个研究所,系由理化实业、社会科学、历史语言三研究所,以及地质调查所、观象台与自然历史博物馆演展而来。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曾西迁昆明、桂林、四川李庄等地,抗战胜利后方复还京、沪。 1948年3月26日中央研究院院士选出,共81人。9月23日第一次院士会议举行,中研院之体制始告完成。

  • 理化实业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下有物理组、化学组、工程组。1928年7月分立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

  • 地质调查所于1927年11月筹设,1928年7月成立地质研究所,在上海。

  • 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组、民族组、经济组、社会组,前两组在南京,后两组在上海。1934年7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北平社会调查所并入该所,1945年改称社会研究所。

  • 观象台于1927年11月更名,下有天文组、气象组。1928年2月分立为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 语言历史研究所于1927年夏设于广州中山大学,1928年3月在中山大学筹设历史语言研究所,10月22日迁入广州柏园正式成立,后迁北平。体质人类学研究所于1944年由史语所第四组中抽出另设,抗战胜利复员后因限于经费,又由史语所收回接办。

  • 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29年1月筹备,1930年1月成立于南京。1934年7月更名为“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分立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 心理研究所于1928年11月决定设立,1929年1月筹备,1929年5月正式成立,在北平。

  • 数学研究所于1941年筹备,1947年正式成立,在上海。

  • 医学研究所于1944年筹备。

  • 近代物理(即原子能)研究所于1945年秋筹设,嗣因仓促迁台,未能完成。

在台复院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失守大陆,12月,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全部以及数学研究所的部分共二千多箱重要图书、文物、仪器、设备运往台湾,迁至台北的国立台湾大学,暂存在桃园县杨梅火车站仓库;其余研究所皆留置于中国大陆,并发展为后来中国科学院之主体。由于多数院士及第一次院士会议所选出之第三届评议员32人亦都滞留大陆或国外,在台者仅有吴大猷、朱家骅、凌鸿勋、李先闻、吴敬恒、胡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王世杰、王宠惠等人,不足法定人数,两会无法召集并行使职权,中研院陷入半停顿状态。

1954年,经朱家骅院长多方奔走,在台湾台北南港现址营建院区。“植物研究所”在台复所。1955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筹备处。

1957年,多方讨论出“以报到登记人数为实有全体人数”之办法并呈奉总统令准,于4月2日在台举行第二次院士会议,4月3日举行第三届评议会首次会议。同年12月,胡适继朱家骅之后担任院长,翌年正式就职。“化学研究所”在台复所。

以下是中研院在台复院后的大事纪要:

  • 1958年,举行第三次院士会议。

  • 1959年,举行第四次院士会议。同年“动物研究所”在台复所。

  • 1962年,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王世杰担任院长。成立“经济研究所”筹备处,“物理研究所”在台复所。

  • 1970年,钱思亮继王世杰之后担任院长。成立“生物化学研究所”。

  • 1974年,举行第十一次院士会议。成立“美国文化研究所”。

  • 1975年,“三民主义研究所”成立。

  • 1976年,成立“地球研究所”筹备处。

  • 1977年,成立“资讯研究所”筹备处。

  • 1978年,举行第十三次院士会议。

  • 1980年,举行第一次国际汉学会议。

  • 1981年,成立“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筹备处。

  • 1983年,吴大猷接任院长。

  • 1986年,举行第二次国际汉学会议。

  • 1989年,成立“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 1991年,ICSU在台首次学术研讨会。“美国文化研究所”更名为“欧美研究所”。

  • 1993年,成立“天文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 1994年,旅美学人李远哲返国接任院长。“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与“蔡元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合并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 1995年,成立“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 1997年,成立“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

  • 1998年,成立“生物农业研究所”筹备处。

  • 2002年,成立“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

  • 2003年,成立“基因体研究中心”。

  • 2004年,成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

  • 2005年,由“动物研究所”改组为“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研究所”、由“植物研究所”改组为“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

  • 2006年,8月“生物农业科学研究所筹备处”转成立为“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10月翁启惠接任院长。

  • 2008年,成立“南部生物技术中心”,位于台南市南部科学园区。前身为“南部生物技术计划中心”。

  • 2010年,举行第二十九次院士会议。

  • 2012年4月,举办第一届“台湾研究世界大会”,11个所、处和中心参与筹备,共筹组二场专题演讲及26个专题场次,发表102篇论文。大会邀请170位国内外学者与会发表论文、评论和主持,12国逾500学者报名。

组织

层级架构

  • 院长

  • 院士会议

  • 评议会

    • 副院长

    • 学术咨询总会

      • 院务会议

      • 各研究所(筹备处)、研究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

        • 总办事处

        • 研究所(筹备处)、研究中心

        • 各委员会




总办事处

  • 处长

  • 副处长

  • 秘书组

  • 学术事务组

  • 总务组

  • 公共事务组

  • 计算中心

  • 仪器服务中心

  • 会计室

  • 人事室

  • 政风室

  • 国际事务办公室

研究所、研究中心

数理科学组

  • 数学研究所

  • 物理研究所

  • 化学研究所

  • 地球科学研究所

  • 资讯科学研究所

  • 统计科学研究所

  • 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

  •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 应用科学研究中心

  • 环境变迁研究中心

  • 资讯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组

  • 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研究所

  • 分子生物研究所

  • 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

  • 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 基因体研究中心

  •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人文社会科学组

  • 历史语言研究所

  • 民族学研究所

  • 近代史研究所

  • 经济研究所

  • 欧美研究所

  • 中国文哲研究所

  • 台湾史研究所

  • 社会学研究所

  • 语言学研究所

  • 法律学研究所

  • 政治学研究所

  •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注 1]


值得注意的是,对照1927年所通过的组织条例,列举设有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国文学、考古学、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动物、植物等十四个研究所。部份学门创院至今仍未设所(如心理学、教育学),或是在大陆时期曾创设仍未复所。当中多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门的领域,使得中研院在这方面的发展规模仍不甚完备。

委员会

因应业务需要,中研院在院务会议之下设立各种委员会:

  • 资讯安全委员会

  • 人文社会科学馆公共事务委员会

  • 行政电脑化推动委员会

  • 人权委员会

  • 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

  • 中央研究院科学教育推动委员会

  • 中央研究院与国立清华大学合作协议

  • 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华民国委员会

  • 中央研究院动物实验管理小组

  • 生物实验安全委员会

  • 本院出版委员会

  • 学术交流及合作委员会

  • 汉籍电子文献协调委员会

  • 资讯业务咨议委员会

  • 本院与公私立大学及研究机构订定学术合作办法审查委员会

  • 本院克隆植物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 数位典藏咨议委员会

  • 本院台湾地震数位知识库建置咨议委员会

  • 院区环境美化推动委员会

  • 院区交通管理委员会

  • 宿舍管理委员会

  • 岭南美术馆管理委员会

  • 学术活动中心管理委员会

  • 综合体育馆管理委员会

  • 辐射防护管理委员会

  • 中央研究院在台五十年专书编纂委员会

  • 艺文活动推动委员会

  • 周报编辑委员会

  • 研究发展成果管理委员会

  • 太平洋邻里协会

  • 国际研究生院推动委员会

  • 温室管理委员会

成员

依新版中研院组织法在2001年10月公布实施,其中的院长遴选办法规定,院长任期届满时,由院评议会就院士中选举院长候选人三人,呈请总统遴选并任命。院长任期五年,连选得连任一次。

历任院长

  • 蔡元培 1928年4月—1940年3月

  • 朱家骅 1940年9月—1957年10月(总干事代理院长)

  • 胡适 1957年12月—1962年2月

  • 王世杰 1962年5月—1970年4月

  • 钱思亮 1970年5月—1983年9月

  • 吴大猷 1983年10月—1994年1月

  • 李远哲 1994年1月—2006年10月

  • 翁启惠 2006年10月—现任

现任副院长

  • 王汎森 2010年1月—现任

  • 王瑜 2014年3月—现任

  • 陈建仁 2011年10月—现任

院士

主条目: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从1948年开始选举院士,目前每两年由院士会议从全国学术界成绩卓著人士中新选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为终身名誉职,分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及 人文社会科学三组。职权如下:选举院士及名誉院士;选举评议员;筹议国家学术研究方针;受政府及有关单位之委托,办理学术设计、调查、审查及研究事项。

中研院现有院士计231人,其中数理科学组98人、生命科学组76人、人文及社会科学组57人。

重大事件

淹水事件

  • 1977年9月,附近山洪暴发,中研院各馆大约有一半进水,其中包括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馆,傅斯年图书馆、胡适纪念馆、近代史研究所等,但损失不大。

  • 1984年,六三水灾造成四分溪(当时尚未命名)暴涨,导致中研院院区严重淹水。台北市政府因而拟以“截弯取直”方式,整治四分溪。

  • 2001年9月17日,纳莉台风所挟带豪雨再次造成四分溪暴涨,中研院邻近四分溪之七个研究所地下楼层,首当其冲,直接遭受大水侵袭,粗估此次水患硬件受损新台币二亿元左右,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损失无法估计。其损失项目,如地球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的昂贵仪器与稀有样本,以及欧美研究所图书馆的部分藏书等。


上一篇: 杜月笙举办宗祠落成典礼大摆排场

下一篇: 凯末尔在土耳其推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