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台湾的荷兰军队向郑成功投降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

公元1646年(隆武二年),父郑艺龙降清。郑成功则坚持抗清,以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同时,郑成功对荷兰殖民主义者也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传令各港,并通告东西各国,不准到台湾与荷兰人通商,就这样封锁了两年,搞得荷兰殖民者狼狈不堪。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郑成功决定出兵收复台湾。二月,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大小船只数百艘,从厦门出发,渡过台湾海峡,先后进攻荷军据意“赤庄城”和“热兰遮城”。荷二殖民者凭借“坚船利炮”和堡垒进行顽抗。在高山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郑成功击败了荷兰殖庸者派来的援兵,经过8个月的斗争,收复了“赤嵌城”,龟缩在“台湾城”的兰荷总督接一在1662年1月28日(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九日)缴械投降。2月,揆一在降书上签字。

扩展阅读——郑成功


郑成功(闽南语:Tēnn Sîng-Kong;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Koxinga),名讳郑森,表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为东宁王朝的开国君王。

郑成功原为中国南明政权的大将军,因蒙南明绍宗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称“郑延平”。尊称“延平郡王”、“开台尊王”、“开台圣王”等。

国姓爷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曾为海盗,后为南明水师将领,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安平港(现分属中国福建省泉州市辖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于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郑成功出生于母亲的故乡平户,六岁时为父亲接往福建老家,及长被送往金陵求学。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若不交税必遭"倭寇"袭击。又组织福建移民屯田台湾,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荷兰人殖民的台湾和睦共处,向荷兰福尔摩沙殖民当局交税。而在明朝政权陷落后,郑成功失去大陆基地,为夺得台湾为落脚点,其令福建商船不与荷兰人管理的台湾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的福尔摩沙殖民政府,以台湾为基地建立南明政权。

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但不久即病死。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生平经历

前期生平

出生

平户岛、台南与郑氏家族

日本长崎平户市千里滨的郑成功儿诞石及石碑

幼年郑氏母子雕像(台南市・郑成功祖庙)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是一个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团头目,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当时日本当局很重视郑芝龙,平户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给他居住。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为夫妻。1624年8月27日(明朝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本宽永元年),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传说中田川氏在平户一处名为“千里浜”的海滩捡拾海贝、海菜时,忽然感到腹痛难忍,便急忙走到一块岩石上,生下她的长子郑成功,现在这块被叫做“儿诞石”的石头仍然立于平户海边 。

少年时期


少年郑成功曾在安海星塔下读书

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明廷招安任官,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安海成功小学校址。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1644年,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表字 。

同年(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流寇”首领“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随后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破李自成,进驻燕京。明遗臣遂于明太祖首都金陵拥立福王朱由嵩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1645年(弘光元年)农历五月,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金陵,阁部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遭到杀害,弘光朝乃亡 。

隆武时期

1645年,弘光朝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鉴称帝,于同年七月改元“隆武”。隆武政权成立后,郑成功得隆武帝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朱、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赐国姓;这就是世称郑成功“国姓爷”的由来。

1646年(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起,郑成功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军作战,颇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时,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隆武朝廷所在地福州。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清朝大学士洪承畴为泉州武荣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率领约二十余人到孔庙祭拜先师云:‘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仅谢儒衣,祈先师昭鉴’,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降清后得保家业,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征闽主帅博洛背约,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抗清决心。

同年农历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继承,改元“永历 (南明)”。

东南抗清

起兵抗清

隆武政权灭亡,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1647年1月(隆武二年十二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1647年农历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农历八月,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1648年(清顺治五年),原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农历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清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退回海上。

同年,清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明永历朝廷,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但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1649年灭亡。

1649年(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即册封他为“延平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

潮州之役

是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队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税金,宛如军阀;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1649年(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农历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清军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次第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已于1648年随李成栋反清,但曾袭击施琅、郑鸿逵等部,也曾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军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之为难,与郑成功素有嫌隙。1650年(永历四年)农历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击之;郝部不敌,退守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清军再次攻入广东;郝尚久背腹受敌下负气降清,引清军入潮州城以抗郑军。郑军围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气低落,又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厦门攻守


在厦门市鼓浪屿的郑成功雕刻

1650年(明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永历四年中秋节,郑成功趁著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同年农历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潮州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1651年(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农历二月二十五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同年农历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今广东惠东)。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东石镇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同年农历五月,郑军大将施琅擅自处决郑成功麾下部将曾德,郑成功以此为由欲诛施琅全家;施琅虽在友人帮助下逃脱,但父亲、胞弟均遭处死。经此事件,施琅与郑成功结下大仇,乃再度降清。

漳州、海澄之役


«郑成功像»(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1651年(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翌年(1652年,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农历正月,清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着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军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然而漳州守军亦相当顽强,使得围城的势态持续超过半年。

几个月下来,漳州城内的水粮已竭,一碗稀粥索价白银四两,居民以老鼠、麻雀、树根、树叶、浮萍、纸张和皮革等物为食,士卒、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据说当时,城中军民互相争夺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调,因为一旦被发现燃起炊烟的人家就会被抢,更传说有人吃人肉的惨况发生,史载“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马尽皆枵腹”。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农历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都统)金砺率领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进入泉州府;郑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围以待敌军。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江东,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提督黄山、礼武镇陈俸、右先锋镇廖敬、亲丁镇郭廷、护卫右镇洪承宠都在激战中阵亡。郑军于交战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清军趁胜收复南靖、漳浦、平和、诏安四县。

1653年(明永历七年,清顺治十年)农历四月,金砺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双方都是以铳炮作为主战武器。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初七日五更,金砺下令以空炮掩护,派绿营打头阵,旗兵后续,填河攀栅蜂拥而来,企图一举登城,被郑营所拒。天亮以后,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海澄战役以后,金砺被清廷召回京师,双方再度处于相持局面。

与清议和

同年(1653年,明永历七年,清顺治十年)农历五月,清军两度大败后,顺治帝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成功不接受。八月,双方于泉安报恩寺内议和,郑军得以休兵筹措粮饷,稍事整顿。十一月,顺治帝再度敕封,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之地安置兵将,郑成功仍不接受。

1654年(明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江、浙等地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沿长江进攻,直达金山寺,威胁江宁府城;但因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农历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泉、漳、潮四郡为封地;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郑成功称“清朝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

同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同年农历十一月,清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军队进入兴化地方。

设官改制

1655年(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因为明昭宗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宁靖王朱术桂等明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同年农历九月,清定远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州、泉州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门、厦门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隔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1656年(明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农历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南征舟师返回厦门,郑成功议处败战之罪,原本要处死苏茂、黄梧、杜辉,但是在众将跪地求情之下,郑成功决定将苏茂一人斩首,黄、杜则戴罪图赎。后郑成功命黄梧镇守海澄,还特别嘱咐黄梧以戴罪之身应力图建功;但是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错就会送命,于是便与副将苏明商议,决定向清朝投降,献出海澄县城。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的投降无疑给了郑成功一大打击。

起兵后的十多年,郑成功的据地仍然只以金门、厦门等闽南沿海岛屿为主。但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一方面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人贸易、走私来累积资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人、白人、黑人等外籍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来筹备军力、军备;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发展反清复明的情报组织洪门。

长江、南京之役


郑成功势力范围图

1658年(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翌年(1659年,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江宁府城(原明南京)。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南一时震动,百姓纷纷剪去发辫脱去旗袍并哭声言道:“时久不见大明衣冠矣!”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遭到清军突袭,使明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潘庚钟、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此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重要一役,却是先盛后衰,大败收场,使郑成功反清大业受到重大挫折。

1660年(明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胜利,声威复振。

海外发展

攻取台湾

自从1647年1月在小金门(今金门县烈屿乡)起兵抗清后,郑军转战浙、闽、粤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然而,统领数万人的大军抗清,却始终无法取得较大的根据地,郑成功被迫必须通过海外贸易筹备粮饷。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至东南亚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夺取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支配的台湾岛。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当局于台岛西南建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区)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ia)。同年阳历四月十二日和二十二日,郑成功两次写信给揆一,令其投降。使者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后来《台湾通史》收录〈与荷兰守将书〉则与当时荷兰所记书信不同,因此〈与荷兰守将书〉被学者认为可疑。阳历4月30日(农历四月初一),郑军经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赫克特(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阳历5月4日(农历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农历五月初五,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

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同年(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农历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战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农历十二月,日耳曼裔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1662年阳历1月28日(明永历十五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大员当局终于1662年阳历2月9日(明永历十五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今宜兰县),南至琅峤(今屏东县恒春),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郑成功实际的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今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今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图攻吕宋

1565年,西班牙开始殖民统治菲律宾群岛;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当局两次屠杀在最大岛吕宋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高达五万余人。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4月通过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罗向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到时可里应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乳母陈氏通奸,郑成功勃然大怒,命自己的堂兄郑泰斩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郑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疟疾,不久于1662年6月23日病逝。

后来,其子郑经也于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因为三藩之乱,郑经率军西渡中国大陆,支援福建的耿精忠而未能实现。

逝世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清顺治帝崩,皇三子玄烨继位;郑氏降将黄梧向清廷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斩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与乳母私通,使郑成功内外交逼,于1662年阳历6月23日(永历十六年农历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然而根据夏琳《闽海纪要》和江日升《台湾外志》的记载,郑成功病情一开始并不严重,还能看书、观台、饮酒,有人认为可能是被下毒害死。

据《台湾县志》记载:“当国姓公卧病的当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黄蜂大作,初三更风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冲天,继而雷震电闪,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国姓爷归天。”

称谓

自郑森被赐姓朱、改名成功后,为了避讳便以国姓成功自名,此后终身不改。民间多称为国姓爷,而非明朝臣民的日本人,因不避讳便以朱成功称之,朱成功对荷兰、西班牙交涉时,多数自称“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有时也自称本藩。后世惯用的郑成功称谓,其实起于清廷将“朱成功”改为“郑成功”,在清朝史料常见“逆贼郑成功”、“海贼郑成功”等字样。为此,台湾部份尊崇郑成功的人,便向台南市文献委员会提议,希望将郑成功正名为朱成功,然而因一般人已习惯称之郑成功,此提议并未被接受。

官爵

官位

  • 宗人府宗正协理宗人府事

  • 提督禁旅、仪同驸马都尉

  • 御营御武副中军勋戚、总统御营军务

  • 招讨大将军

爵位

  • 忠孝伯 - 受封于隆武二年三月(1647年)

  • 威远侯 - 受封于永历二年十月(1648年)

  • 漳国公 - 受封于永历三年七月(1649年)

  • 延平郡王 - 明昭宗于永历八年八月(1654年)敕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郑成功谦辞不受。九年四月(1655年)昭宗再次下诏并赍延平郡王册印至厦门,郑成功乃不再推辞受封为延平郡王。

  • 潮王(辞未就) - 明昭宗于十一年十一月(1657年)敕封郑成功为潮王,郑成功谦无功辞不敢受。

  • 潮武王(追谥) - 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四月郑克塽追谥其祖父为潮武王(郭弘斌郑氏东宁王国年表)。

朝政

家族

祖辈

郑成功的高祖父是郑荣(乐斋);曾祖父是郑瑢(西庭,另一说郑王容);祖父是郑士表(另一说郑绍祖),字毓程,号象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

父母

父亲郑芝龙(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又名“一官”,号飞黄。为明末时期东南沿海武装海商集团之领导人,因从事海上贸易而致富,并组织强大的武力做为后盾,为后来明郑抗清实力的奠基人。

母亲田川氏(1602年10月3日-1647年1月5日),是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人,她生于田川家,后来母亲改嫁给从中国福建泉州移民到平户的华人铁匠翁翊皇,她也成为翁翊皇的继女,因而亦作“翁氏”。1646年郑芝龙降清后,她以剑切腹自杀身亡,时年45岁。

后宫

  • 正室董王妃(一作董酉姑、董友姑。1623年10月17日—1681年7月30日),福建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 另有侧室庄、林、史、蔡、曾、蔡等诸位不知名的夫人

弟妹

  • 田川七左卫门,郑芝龙将他过继给妻子娘家。实际上是次子,所以又称为“田川次郎左卫门”,后人分姓“郑”及“福住”

  • 郑渡(《清史稿》作“郑世忠”),郑芝龙次子

  • 郑恩(《清史稿》作“郑世恩”),郑芝龙三子,字恩庆

  • 郑荫(《清史稿》作“郑世荫”),郑芝龙四子

  • 郑袭(《清史稿》作“郑世袭”),郑芝龙五子,号葵庵;康熙年间投诚清朝,钦命荣禄大夫头等兼管内阁大臣

  • 郑世默(见于《清史稿》),郑芝龙六子,后与父亲一同就戮

子女

王子

排行封号生年卒年生母配偶备注
1
延平文王
郑经
1642年
1681年
延平王妃董氏
延平王妃唐氏
初为延平王世子,东宁第三任国王,英国人称之“台湾国王”。
2
镇国将军
郑聪


延平王妃董氏
明鲁王郡主朱氏
策动东宁之变;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职。
3
镇国将军
郑明


延平王妃董氏
镇国将军夫人林氏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4
镇国将军
郑睿


延平王妃董氏

早卒。
5
镇国将军
郑智


延平王妃董氏
镇国将军夫人洪氏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6
镇国将军
郑宽



镇国将军夫人林氏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7
镇国将军
郑裕



镇国将军夫人王氏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8
镇国将军
郑温



镇国将军夫人刘氏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9
镇国将军
郑柔



镇国将军夫人洪氏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10
镇国将军
郑发




早卒。

郡主

排行封号生年卒年生母配偶备注
1
延平郡主
郑氏


延平驸马柯良

2
延平郡主
郑氏


延平驸马甘孟煜
夫之父:崇明伯甘辉
3
延平郡主
郑氏


延平驸马洪允中

4
延平郡主
郑氏


延平驸马朱弘桓
夫之父:鲁王朱以海

王孙

排行称号生年卒年生母配偶备注
1
延平废王
郑克臧
1664年
1681年
陈夫人
陈废妃
丈人为咨议参军陈永华。
2
延平王
郑克塽
1670年
1707年
唐王妃
冯王妃
丈人为侍卫镇冯锡范。
3
恭谨侯
郑克壆


唐王妃


后人

  • 台湾鱼类学家、樱花钩吻鲑的复育者郑守让(原名郑明能)为郑成功九代裔孙,是郑成功第六子郑宽的后代。

  • 诗人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则为郑成功十一代裔孙。

  • 郑超英号拔甫,福建泉州永春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出任六品千总随钦差大臣沈葆祯赴台南府城,后因功叙奖升任道标都司守备、恒春营游击等官职,光绪十六年(1890年)官拜从二品安平水师副将。根据近年考证,郑超英系明延平王郑成功后人,参与台湾民主国乙未(1895年)抗日战争,为国捐躯。

墓葬及纪念

郑成功墓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的郑成功墓

郑成功死后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区);郑克塽降清迁居北京后,上疏表示“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请迁内地。康熙皇帝对此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并提赠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农历五月二十二日,郑成功、郑经父子迁葬福建省南安县康店乡覆船山,附葬于七世祖郑乐斋坟墓内。也有说法称,为免台湾人起抗清之心,郑氏诸祖在台诸坟悉遭朝廷下令迁葬中国大陆。

民间传说郑克塽为了使郑成功安眠地下,不再受干扰,护送郑成功灵柩从北京到固始郑家飨堂安葬。1970年固始汪棚乡大规模平坟还田时曾发现规模较大的“郑成功墓”,引起轰动,但因时代特殊,墓葬被破坏,现已无法考证;另一方面,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郑克举到福建南安刻了一块《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声称郑成功附葬在“郑氏乐斋公茔”祖坟里。但此说并无具体证据支持。

祀奉庙宇

  • 郑成功庙-屏东县麟洛乡

  • 开元殿—嘉义溪口

  • 成功庙—云林大埤丰田村

  • 武英殿—嘉义溪口潭肚寮

  • 三老爷宫-台南市北区裕民街

  • 沙东宫-南投县竹山镇

  • 台南市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祖庙

  • 台中市大甲区铁砧山国姓庙

  • 台北市外双溪郑成功庙

  • 台北市北投区关渡延平郡王三将军庙(关渡宫左殿延平郡王郑成功庙)

  • 台北市士林区圆山国姓爷庙(大忠宫<注:圆山大饭店后山坡>)

命名纪念

当前台湾有些学校、街道、地名、军舰、桥等以郑成功的人名或称号命名,大陆的河南省固始县也有一条街道以郑成功的名字命名,玆纪念;例如:

街道地名
  • 旧台北市延平区

  • 南投县竹山镇延平区

  • 台东县延平乡

  • 台中市中区成功路

  • 台北市延平南北路

  • 台南市中西区开山路

  • 南投县国姓乡

学校
  • 国立成功大学(原台湾省立工学院)

  • 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原台湾州立二中、台湾省立成功中学)

  • 台北市私立延平高级中学(原私立延平学院)

  • 台南市立成功国小

  • 台南市立延平国中

  • 南投县立延平国小

台南市国姓桥

其他
  • 成功级巡防舰,包括FFG-1101成功舰

  • 台南延平市场

官方评价

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厦门起兵,自袭延平郡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之明昭宗正朔,然而实际支配台湾之明郑王朝,则已成为一独立于海外之王国。

1680年郑经及陈永华先后死去,权臣冯锡范拥郑经次子郑克塽继位;后施琅领清军攻克澎湖,郑克塽乃于1683年降清。郑氏政权统治台湾合计仅23年的时间而已。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辖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

因郑成功及其子孙所建立政权,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后世台湾、中国大陆以及日本的史界均关注其历史定位及评价,但因政治立场不同,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但皆属正面评价居多。

清朝

康熙皇帝曾说“朱成功明室遗臣,非吾之乱臣贼子”,也写下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赠与泉州三邑南安郑氏祖坟。然,清廷初期官方确将郑成功视为叛国与海贼定义。

清末时,为笼络台湾人,清朝逐渐将郑成功形象转宣传为:“忠义典范”。1874年,清廷派遣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办理海防事务,沈葆桢在该年底与其他官员联名上奏,以郑成功“感时仗节,移孝作忠”之义,应属"为民表率",而奏请皇帝准为其建祠祭祀。此举,系有助于“正风励俗、正化人心”之效。翌年(1875年)光绪帝悉准其奏,正式在台为郑成功立祠,并由礼部追谥,号“忠节”。同年三月,沈葆桢拆除了旧的开山王庙,在原址重建福州式建筑式样之“延平郡王祠”乙座。沈葆桢并亲写对联乙副:“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刱格完人。”

自彼时起,郑成功即成为清廷所承认之模范人物。台湾重要官员包括刘铭传、唐景嵩等人,亦皆曾为延平郡王祠作赞颂楹联。。

日本

台湾日本统治时期,日本殖民当局以拥有大和民族血统之郑成功统治过台湾,以此解释日本统治台湾是继承遗储,合理化日本对台湾的统治。当时在台湾的公学校曾教学童唱“郑成功之歌”。台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称为“开山神社”,并整修为神社样式,但其福州式建筑格局大致保留。战后国民政府再改为延平郡王祠,并将原福州式建筑全部拆除,改建为中国北方式宫殿式建筑并于入口牌楼加设国民党徽,以示为中国正统政权。

日本存在小中华思想且深受水户学影响,而水户学基于明朝遗臣朱舜水影响,使得日本史更重视大义名分论而发展为尊皇论。《大日本史》即是其扼要之精神依归。无论明治维新思想,亦或今日历代天皇系谱,无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在此思想体系下,对于明朝遗臣郑成功一生从事反清复明的功过,日人四方赤良评为:忠义空传国姓爷,终看鞑靼夺中华(鞑靼本蒙古一部落,为明朝中后叶时的外患,明朝时的中国人,通称住在长城以北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为鞑靼)。

中华民国 / 台湾

清末民初之际,民族主义在革命者与民间大行其道,抗清的郑成功在许多刊物与传记当中,被塑造为“抵抗外来统治的民族英雄”。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后,由国民政府派遣来台宣抚的国防部长白崇禧,途经台南时,即前往延平郡王祠向郑成功行礼,并立一石坊于祠前表彰郑成功的“忠肝义胆”,借此宣扬忠于领袖、国家的精神。1950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撤退来台后不久,总统蒋中正亲题“振兴中华”匾额,悬挂于延平郡王祠正殿入口。1963年拆除原福州式建筑改以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以示正统。

由于郑成功退入台湾的情境,与在国共内战中落败的中华民国政府相似,且郑成功“民族英雄”、“忠于领袖”、“传统文化美德”等形象可作为宣传样板,因此除官方祭祀、宣传外,教科书中也多所赞扬郑氏的“民族精神”,并强调他“光复台湾”与“矢志反攻大陆”的事迹,将其与“蒋中正”同样宣称为伟人;“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遂逐渐成为连词,至今在台湾的许多雕像与文献上,仍然能够看到。但目前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不再指郑成功“收复台湾”,而是改以“驱逐荷兰,进入台湾建立第一个汉人政权”来表达。盖因台湾在荷治时期以前,本来就不曾受中国或任何国家管辖。郑成功本人亦将台湾视为“海外”、“不服之区”。

2013年,台南市议会原住民议员谷暮·哈就质询原住民遭到不平待遇,她问台南市政府举办的郑成功文化节与原住民有什么关系?这是对原住民的殖民,也是原住民的文化浩劫。她批评市府歌颂郑成功,郑成功到台湾是汉人的殖民政权,原住民真正的声音在哪里?台湾的独特历史难道只是郑成功,有没有看到原住民的啜泣与眼泪?教育局长郑邦镇在答询时表示,相关节日缺乏主体思维,台湾都是后来的人在统治,属于殖民,而不是经由原来住民同意而移入的移民,反而最早到的人被赶走,就像原住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课本中,称赞郑成功“驱逐了外国侵略者在台湾的势力……受到我国人民的崇敬”,郑成功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事实,成为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英雄;郑氏攻占台湾的故事,也成为观点的宣传素材,在历史课本中写着:“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团结当地的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发展生产事业”。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审视、评价,郑成功也不例外。由于郑氏效忠的明朝被视为“反动”的封建王朝,以致文革期间少有人敢评论、研究其事迹。

文革结束后,郑成功再次以“击败西方殖民者”、“收复台湾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之姿,回到教科书当中,直到今日。2005年3月,刚刚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江泽民,特别送给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领导人一系列瓷雕,主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此一举动,在当时被视为武力攻台的暗示。

传说和演绎

民间轶闻

寻三宝复明

有天,郑成功(下简称郑)到泉州的仙公庙去,问吕仙公,明朝有无中兴的可能。吕仙公说:“你是明朝忠臣,若想中兴明朝必先到台湾取三宝:一个玉印、一件乌山柴、以及出米岩。”

玉印版本一:
郑在台找寻玉石时途经打狗山,向一位仙翁打听,但仙翁却先请郑在洞穴里过一晚。隔天仙翁询问:“昨夜睡的床为何?”郑答:“石床”,仙翁叹道:“一切都是天意,不然您如此聪明,何将玉床误认为石床?”语毕送郑一条玉带。
版本二:
郑带少数将领前往玉山找寻玉石,但一行人整天下来,只见遍地石子,却无玉石。当一行人打算打道回府时玉山的土地公现身了,说未经许可,任谁都找不到玉石。

郑表明来意后,土地公却叹道:“当作佩玉尚可,但玉印恕难奉送,只因天意如此。”郑惊讶道:“只是要刻印章,有什么天意呢?”。见郑坚持,土地公勉为其难地随手捡起一块石头给郑,说也奇妙,当郑接过来时,瞬间石子变为玉石。然而等郑将玉石刻成印章后,每次盖在纸上却都是“南无观世音菩萨”。

乌杉柴郑在阿里山时,找到三棵乌杉,其中两颗需约三十余人才能围住,另外一颗小一点,但也要二十七、八人。第一天砍了树身的三分之一,但隔日见被砍的地方竟然自动愈合,像是没砍过一般。接连试了好几天皆如此,郑便祈神请求帮忙,当晚他梦见一老人对他说:“这三棵乌杉是神树,正果快修成了,谁砍,谁就会受伤。然而你之所以安然无恙,正是因为你是明朝忠臣,上天在保护你。若你一定要取乌杉柴,请筑檀祭杉,若该你得则会自动倒下…”隔日郑照其指点而做,正祭祀时忽然一声巨响,较小的乌杉倒下了。
出米岩郑途经大岗山时令士兵扎营,自己则去庙里拜祭,祈求早日得三宝以便复明。当晚郑就梦见佛祖托梦,佛祖带他四处游玩,并指点藏宝处,说道:“谷仓位于庙后面的岩穴中,左有千人斧,右有万人火。”,接着授与火斧的用法,嘱咐道:“产出的米只能在此食用,并照人数取之,不可多取。”

隔日,郑率兵去找寻,果然有米从岩穴流出,他便照佛祖授与的方法煮饭,全师粮食便足够。

只是郑无法全得三宝,注定无法反清复明。

台北市剑潭

相传1660年代,郑成功及其所属军队行经此河段时,遇见神怪与神怪造成的大风浪,为伏怪,郑成功抛一身边宝剑,始降服神怪。后人为纪念此事件,故将该河段与所涵盖流域皆以剑潭命名。但经后人考证,此一民间传说并不确实。

台中市大甲区铁砧山

传说郑成功到诸罗山时,诸罗山的土地公刚好新庙落成,郑成功向土地公拈香拜拜,当晚就梦到土地公向他托梦,如果要攻打番兵千万不要攻打铁砧山,郑成功是鲤鱼神转世投胎,而鲤鱼经过有如砧板的铁砧山,鱼碰到铁砧就被煮熟了,所以注定有此一劫,没想到郑成功铁齿不信邪,真的带兵经过铁砧山,虽然跪拜祈祷插剑取水,涌泉冒出而顺利脱困。但是,过没多久生了一场大病,随之倒下,一命呜呼哀哉,不听土地公的话,就去见祖公了。

台中市大甲区剑井

郑成功北上抚番,然后被西边的大甲西社,南边的大甲东社原住民包围,北边是一个断崖,所以那边是没有退路,郑成功就跪着向上天祷告,祷告完以后剑一插,果然冒出水。 山顶竖立大型延平郡王石雕像,也兴建一座国姓庙,庙门对联“师驻此山千秋圣地,剑沉星井一脉名泉”,国姓爷神像坐山面海,笑看乡野传闻。

南投县草屯镇

据传为明末郑成功率军征番,驻军于此,兵士丢弃旧草鞋弃草鞋成墩,所以旧名“草鞋墩”

新北市莺歌区的鹦哥石
基隆市的仙洞

戏剧

传统戏曲

因郑成功为汉和混血,日本人亦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性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原作者改“姓”为“性”)。主角名为“和藤内”。“和”即“日本”,日语中“藤”音同“唐”,“内”同“无”,有“非日非唐”的混合儿之意。

现代影视

  • 198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翡翠台《郑成功》;演员 :吕良伟。

  • 1993-1994年,台湾中华电视公司电视单元剧《国姓爷传奇》;演员:赵树海。

  • 2000年,中国大陆电视连续剧《民族英雄郑成功》(台湾剧名:《大明国姓爷》;香港剧名:《郑成功风云》);演员:陈庭威。

  • 2001年,中国大陆电影《英雄郑成功》(英语片名:The Sino-Dutch War, 1661;日语片名:‘国姓爷合戦’);演员:赵文卓。

  • 200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大英雄郑成功》;演员:何家劲。

  • 2007年,台湾公共电视纪录片《打拼——台湾人民的历史》;演员:张翰 (台湾演员)。


上一篇: 宋辽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