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北),生于陕西蓝田,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父亲是唐高祖李渊,母亲是窦皇后。窦皇后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按长幼次序为:李建成、平阳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统一天下。后因毒酒事件,烈马事件,昆明湖事件,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年不得已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年号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100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生平

早年经历

李世民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598年1月28日)出生于岐州武功县,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父系为汉族。窦皇后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按长幼次序为:李建成、平阳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在他母亲去世前,高士廉看中李世民,把外甥女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许配给李世民为妻。615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616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

唐朝建立

晋阳起兵与唐朝建立

617年,李世民劝谏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起兵反隋。

李渊诛杀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刘文静出使东突厥得到了始毕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夺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渊自为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进兵隋大兴城(长安)。李渊在霍邑大破宋老生,从龙门渡黄河,开永丰仓赈济百姓。关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响应。

十一月,李渊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唐朝建立。攻克隋大兴城后,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国公。618年,迁赵国公。李渊称帝后,李世民拜尚书令、晋为秦王。

统一中国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最终统一中国。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平定祖宗之地。

  • 其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消灭北方地方军阀。

  •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消除河北、河南的地方势力。

  •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武德四年十月,封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辟弘文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一个小内阁。

玄武门之变与即位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当时李世民时年二十岁。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排挤李世民。同时,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此后,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李世民曾在李建成东宫饮酒,吐血数升,怀疑李建成下毒。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诉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尔后李渊让出军政大权予秦王,而建成、元吉则被宣布为作乱者,诸子则遭诛杀并从宗籍中除名。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当年十月,追封李建成为息隐王,李元吉为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贞观。642年,追复李建成为隐太子,李元吉为巢剌王,并将皇子李福过继李建成为嗣(后来另一皇子李明也在唐高宗年间被出继李元吉为嗣)。

贞观之治

内修政理

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图为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贞观二年(628年),当时的人口已因隋末战争而锐减,此时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个既英武又善辩之人,但是有鉴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炀帝杨广本人亦以雄健尔雅善辩闻名,隋却因此铸下灭亡的大错,因此在位期间,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的松赞干布。

《资治通鉴》有记载,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废太子李承乾之后、改立李治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七弟李元昌)俱谋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载:“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称“飞白”,闻名后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近年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研究,《兰亭集序》应该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唐太宗与身边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对答也在开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间被吴兢辑为《贞观政要》一书,以发扬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精神。

灭东突厥与薛延陀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因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政局不稳,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赠予颉利可汗金帛财物,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630年三月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唐朝在东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于唐朝,暗中却扩充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为避免新恢复的东突厥站稳脚跟,与其进行了多次战争。为了保住东突厥,李世勣在641年进攻薛延陀,并取得了胜利。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云州。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铁勒等部落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唐太宗于铁勒故地设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纥)、金微府(仆骨)、燕然府(多滥葛)、卢山府(思结)、龟林府(同罗)、幽陵府(拔野古) 。七州:皋兰州(浑)、高阙州(斛薛)、鸡鹿州(奚结)、鸡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结别部)、窴颜州(白霫)。由燕然都护府管理,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

和亲吐蕃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于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亲自指挥大约20万吐蕃军,开始攻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时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国都长安再次请求,并宣称他们打算欢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指挥5万军队,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协助,援救松州。与此同时,吐蕃军正在围困松州的首县-嘉诚(今四川松潘),但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唐军在松州大胜吐蕃军,但唐朝也见识到了吐蕃的力量。640年,松赞干布又派大臣禄东赞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柏海,文成公主进蕃时把各种汉地的生产技术转入吐蕃。

设立安西四镇

唐太宗时期与西域诸国战争示意图

唐太宗灭东突厥后,开始对西域(即现代新疆和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以及一些松散结盟绿洲国家的施加军事实力,其主要针对西突厥,以恢复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统治。高昌王曲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联合,阻碍西域商路,进攻唐朝的伊州。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王曲文泰。640年,唐军至碛口,曲文泰惊惧而病死。其子曲智盛即位后不久,侯君集围城,曲智盛降唐军。高昌国三州、五县、二十二城,八千户、三万余人归属唐朝,高昌国结束。唐朝在高昌设置西州。

吐谷浑可汗伏允听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议,屡次侵犯唐朝的西部边境,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赵德楷,六月,唐太宗以段志玄为行军总管,讨伐伏允,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大举讨吐谷浑。635年,伏允败走,被部下所杀。伏允之子慕容顺杀死天柱王,自立为可汗,投降唐朝,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为吐谷浑可汗。慕容顺死后,636年,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之子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和管理西域。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讨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 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尔、郭孝恪率军讨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征服两国。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史称安西四镇。

贞观四年,西域诸国君主在长安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意为天下总皇帝或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种对唐朝皇帝的荣衔,还是一种有实质意义的国际组织体系,以维持当时各同盟国的集体安全。

征讨高句丽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示意图

642年,高句丽东部大人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征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朝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张亮和长孙无忌统军10万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高句丽国都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辽宁鞍山)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6年,唐朝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勣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随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后,唐高宗李治暂停东征的计划。668年,唐高宗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载籍户数69.7万。并建立安东都护府等加以控制辽东。

贞观疆域

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唐朝疆域

616年至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疆域
不同颜色表示唐太宗李世民征服的亚洲地区

  山西(617年,李世民鼓励父亲、太原太守李渊起兵反隋)

  隋之唐国公(618年)建立唐朝(618年,626年前完全拥有前隋领土)

  削平东突厥(630年-682年)

以上三部分为唐太宗固定统治的疆域

  吐蕃接受唐的册封(641年-670年)

  平定西突厥(642年-665年)

(同上)并绿洲(640年-648年:绿洲北部;648年:绿洲南部)

  图中无显示:征高句丽(661年-668年)

颜色最深的两色为唐朝固定的疆域,较浅的西、北二方受唐廷之边政之都护府管辖,西方之吐蕃则仅结亲同盟友好往来(不包括灭高句丽之后所设的安东都护府之辖境)。边界为标示唐室律令影响力之用,非终唐世皆如是。

在北方,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灭亡东突厥,漠南成为唐势力范围。贞观二十年(646年),又一举消灭了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在西北,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治所迁至龟兹[注 1]。

在东北,644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未果,唐高宗在668年乃联合新罗灭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渐兴起,至六世纪末与吐谷浑[注 2]、苏毗为高原上三大势力。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即位,统一了高原,又征服了位于西藏西部的苏毗、阿里地区的羊同和尼婆罗(今尼泊尔)。松赞干布于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浑,唐军在松州大胜吐蕃军。640年,松赞干布又派大臣禄东赞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吐蕃赞普遂接受唐朝的册封。

晚年过失

渐不克终

面对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现一些过失。首先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比如贞观十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其次奢侈之风日重。不过晚年他还是能反省自己过度奢糜的错误。司马光说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同时,太宗晚年也由早年的清静转为奢纵,营建宫殿,计划封禅泰山等,并自辩“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因此谏到“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不过由于太宗晚年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也能进行调整,因此虽然太宗晚年存在这些过失,最终没有出现败亡的危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去世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无效),医治最终无效,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位于今中国陕西省礼泉县东北50多里山峰上)。

昭陵六骏之什伐赤、青骓、特勤骠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复制品)、拳毛䯄(复制品)、白蹄乌

评价

  • 《贞观政要》赞贞观之治: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无敢侵欺细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仅二十九人。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 后晋官修正史《旧唐书》刘昫等的评价是:“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梼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承干之愚,圣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储于哲嗣,不骋志于高丽;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 北宋官修正史《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的评价是:“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 《新唐书·北狄列传》: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

  • 朱熹与陈亮书:“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尔。”“论后世人,不当尽绳以古人礼法。毕竟高祖不当立建成。”“太宗功高,天下所系属,亦自无安顿处,只高祖不善处置了。”

  • 元朝戈直在《贞观政要》集论中说:“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祝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列圣去世已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多未举行,故于祭祀有阙。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鉴。尚享!”

  •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 毛泽东评价李世民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唐代的皇帝里,唐太宗,早年的唐玄宗,唐宣宗,都是杰出的皇帝。”“我们认为旧日的封建历史家对‘贞观之治’是渲染得有点过分的。……固然,在唐太宗统治的二十多年间,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比之隋极盛时户数,还不到二分之一。” “魏徵疏文中也说到:‘今自伊洛以东,暨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封建历史家把贞观时期当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实际情况是有很大距离的。”

争议

出生年月

据《贞观政要》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丑,据《资治通鉴》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未,据《旧唐书》李世民生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599年1月23日),因此李世民的生日应为十二月份。据《旧唐书》李世民卒年五十二岁,其弟李玄霸无考;据《新唐书》李世民卒年五十三岁,其弟李玄霸年十六岁死于隋大业十年(614年),则李玄霸生卒年为公元599-614年,而李世民生卒年为公元597-649年;李世民以十二月出生,李世民生卒年月为598年1月-649年7月,与李玄霸(599-614)为同母兄弟。《新唐书》推翻了《旧唐书》关于李世民的生卒年月,增加了李玄霸的生卒年,使李世民与李玄霸的生卒更可信。胡如雷著《李世民传》即以《新唐书》为依据,考证李世民的出生年月为隋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598年1月28日)。


《旧唐书》《新唐书》
李世民生卒年598-649(五十二岁)597-649(五十三岁)
依诸史补正李世民生卒年月599.1.23-649.7.10598.1.28-649.7.10
李玄霸生卒年无记载599-614(十六岁)
李世民与李玄霸相差年岁不可计算相差两岁

《新唐书》增加了李玄霸的生卒年岁,补正了李世民的生卒年岁,补充了《旧唐书》中没有的珍贵史料,《新唐书》与《旧唐书》同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钦定官史。据胡如雷考证:“李世民生于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之说亦难成立,因窦氏在不到十三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两次生子的可能性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就常情而言,这种可能性也不大”。根据李世民同母弟李玄霸十六岁时死于大业十年,而倒推出李玄霸生于开皇十九年,所以若李世民生于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则李玄霸最迟生于开皇十九年十二月,两兄弟生辰过近,不太可能。

轶事

武功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可见其武功一流。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太宗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太宗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太宗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太宗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尚书令

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尚书令,故当太宗做皇帝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职,于是之后这个职务就几乎不授人,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后用其他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至高宗时,又用低级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左、右仆射成了听令执行的官员,不能参加大政,唐中宗神龙革命复辟之后,仆射就非宰相职务。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后也不常设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宰相最普遍的名称。

改名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书法

唐太宗手书《温泉铭》(局部)拓片

李世民酷爱书法,其书法以隶书见长,并且酷爱书法名品《兰亭序》(即《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珍品,王羲之的字十分多变,就一“之”字就有十数种变化之多),相传当年某大臣见太宗似有郁结难纾,问之原因,知道其欲得《兰亭序》,于是便与辩才和尚(王羲之当年墨宝辗转传至其七世孙智永,智永出家为僧,又将墨宝传予其弟子辩才和尚)斗智最后终于为李世民获得。而王羲之本愿并不想《兰亭序》落入君王之手成为陪葬品。但最后结果事与愿违,《兰亭序》最终成为唐太宗的陪葬物品。

救驾

据新旧唐书太宗本纪,李世民十六岁时参军,跟随隋将云定兴,一次隋炀帝杨广被围,云定兴军负责救驾,李世民献计,故布疑阵,吓退敌军,救回天子。

大臣

十八学士

主条目:十八学士

  1. 秦王府属杜如晦

  2. 秦王府记室房玄龄

  3. 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

  4. 天策府军咨祭酒苏世长

  5. 天策府记室薛收

  6. 秦王府文学褚亮

  7. 国子助教陆德明

  8. 秦王府文学姚思廉

  9. 国子助教孔颖达

  10. 秦王府主簿李玄道

  11. 天策府仓曹李守素

  12. 秦王府记室虞世南

  13. 秦王府参军蔡允恭

  14. 秦王府参军颜相时

  15. 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

  16. 秦王府参军薛元敬

  17. 国子助教盖文达

  18. 秦王府咨议典签苏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1. 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2. 故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3. 故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4. 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

  5. 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6. 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7. 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8. 特进、卫国公李靖

  9. 特进、宋国公萧瑀

  10. 故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11. 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12. 故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13. 故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14. 故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15. 故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16. 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17. 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18. 故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19. 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20. 故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21. 故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22. 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23. 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勣

  24. 故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丞相

  • 萧瑀(626年任尚书左仆射,627年任尚书左仆射,630年以御史大夫参议朝政,635年-636年以特进参豫朝政,643年-646年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 陈叔达(626年任侍中)

  • 封德彝(626年-627年任尚书右仆射)

  • 宇文士及(626年-627年任中书令)

  • 高士廉(626年-627年任侍中,638年-643年任尚书右仆射,643年-647年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 房玄龄(626年-629年任中书令,629年-643年、643年-648年任尚书左仆射)

  • 长孙无忌(627年-628年任尚书右仆射,645年-649年摄侍中、检校中书令)

  • 杜淹(627年-628年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 杜如晦(628年-629年任侍中,629年任尚书右仆射)

  • 李靖(628年-629年任中书令,630年-634年任尚书右仆射)

  • 王珪(628年-633年任侍中)

  • 魏征(629年-632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632年-638年任侍中,638年-642年以特进参议得失)

  • 温彦博(630年-636年任中书令,636年-637年任尚书右仆射)

  • 戴冑(630年-633年以民部尚书参豫朝政)

  • 侯君集(630年-632年、632年-640年以兵部尚书参豫朝政,640年-643年以吏部尚书参豫朝政)

  • 杨师道(636年-639年任侍中,639年-643年、645年任中书令)

  • 刘洎(639年-644年以黄门侍郎参知政事,644年-645年任侍中)

  • 岑文本(642年-644年以中书侍郎专典机密,644年-645年任中书令)

  • 李世勣(643年-649年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 张亮(643年-646年以刑部尚书参豫朝政)

  • 马周(644年-648年任中书令)

  • 褚遂良(644年-647年以黄门侍郎参豫朝政,648年-649年任中书令)

  • 许敬宗(645年同掌机务)

  • 高季辅(645年同掌机务)

  • 张行成(645年同掌机务)

  • 崔仁师(648年以中书侍郎参知机务)

家庭

皇后

  • 长孙皇后:史书未载其名,生废太子(恒山愍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崩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享年36岁。合葬昭陵地宫。

妃嫔

  • 韦贵妃:名“珪”,表字“泽”,生纪王李慎、临川公主。生于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薨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享年69岁。陪葬昭陵。

  • 杨贵妃:生赵王李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 燕德妃:生越敬王李贞、江殇王李嚣。生于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享年63岁。陪葬昭陵。

  • 郑贤妃:生卒年不祥。《唐会要》记载陪葬昭陵,目前尚无发现其墓葬。

  • 徐贤妃:名“惠”。生于武德八年(公元626年),薨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享年24岁。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 杨妃:隋炀帝女,生吴王李恪、蜀悼王李愔。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 阴妃:生齐王李祐。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 韦昭容:名“尼子”,生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薨于显庆元年九月八日长安崇圣宫,享年50岁,十月十八日陪葬昭陵。现有昭陵墓志一方。

  • 昭仪某氏: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薨于永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682年),享年81岁,十月十一日陪葬昭陵。现有昭陵墓志一方。

  • 三品婕妤某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 杨婕妤:杨恭道第三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 萧美人:萧铄第二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 崔才人:崔宏道长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 萧才人:萧铿第二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 武才人(武则天):贞观时五品才人,后成为唐高宗时二品昭仪,再后进封为皇后,再后称帝。

其他妾室

  • 巢王妃杨氏 :生曹恭王李明。是否正式册封为妃嫔不详,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 王氏:生蒋王李恽。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 刀人高氏,字惠通,李世民为秦王时的妾室,现存墓志一方。

  • 庐江王妾

姬侍

  • 三品亡宫周氏:三品宫人,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 亡宫五品:五品宫人,姓名不详,生年不详,薨于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二十六昭陵宫,二月十四日陪葬昭陵。现有昭陵墓志一方。

  • 三品亡尼:三品宫人,姓名不详,后出家为尼,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 七品典灯:生卒年不详,姓名不详,陪葬昭陵。

唐太宗共有14位儿子:

  1. 李承乾:母长孙皇后。生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卒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年28岁。陪葬昭陵。常山郡王→中山郡王→皇太子→赠恒山愍王

  2. 李宽:母不详,早薨。生卒年不详。嗣楚王→赠楚王

  3. 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公元653年),享年34岁。赠司空,墓葬不详。长沙郡王→汉王→蜀王→吴王→废为庶人→赠郁林郡王→吴王

  4. 李泰:母长孙皇后。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薨于郧乡县,时年33岁。赠太尉、雍州牧,葬于薨地。宜都郡王→卫王→越王→魏王→东来郡王→顺阳郡王→濮恭王

  5. 李祐:母阴妃,生年不详,卒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5年)。墓葬不详。宜阳郡王→楚王→燕王→齐王→废为庶人

  6. 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生年不详,乾封二年(667年)卒于流配地巴州。赠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梁王→蜀王→贬为庶人→涪陵郡王→蜀悼王

  7. 李恽:母王氏,生年不详,薨上元年间。赠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郯王→蒋王

  8. 李贞:母燕德妃。生于武德八年(公元626年),薨于垂拱三年(公元688年),享年62岁。陪葬昭陵。汉王→原王→越敬王

  9. 李治:母长孙皇后。晋王→皇太子→唐高宗

  10. 李慎:母韦贵妃,生年不详,薨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陪葬昭陵。申王→纪王

  11. 李嚣:母燕德妃,早薨。生年不详,卒于贞观六年正月(公元633年)。江殇王

  12. 李简:母不详,早薨。生年不详,卒于贞观五年四月(公元632年)。代王

  13. 李福:母杨贵妃。生于贞观八年(公元635年),薨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赵王

  14. 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杨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曹恭王

唐太宗共有21位女儿:

  1.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锐卒,更嫁姜简。生年不详。陪葬昭陵。

  2. 汝南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3. 南平公主:母不明,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岭南,更嫁刘玄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4.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5. 长乐公主李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生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薨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享年23岁。陪葬昭陵。

  6. 豫章公主:母宫中下嫔,下嫁唐义识。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7.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8.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9. 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10. 临川公主:表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永淳初年(公元682年),享年58岁。陪葬昭陵。

  11. 清河公主:名“敬”,表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41岁。陪葬昭陵。

  12. 兰陵公主:名“淑”,表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生年不详,病逝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八月。陪葬昭陵。

  13. 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14. 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独孤谋。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15. 新兴公主:母不明,下嫁长孙曦。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16.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17. 高阳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遗爱。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18. 金山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19. 晋阳公主:表字“明达”,母长孙皇后,未及下嫁。生卒年不详,薨年十二。墓葬不详。

  20. 常山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没有下嫁。墓葬不详。

  21.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嫁长孙诠,后嫁韦正矩。生年不详,薨于龙朔三年。陪葬昭陵。

相关文艺作品

小说

  • 《大唐秦王词话》 明朝·诸圣邻著,又名《唐秦王本传》、《唐传演义》、《秦王演义》

  • 《西游记》

  • 《说唐》

  • 《隋唐演义》

  • 《唐史演义》

  • 《兴唐传》

  • 《大唐双龙传》

  • 《调教初唐》

  • 《大唐军魂》

  • 《唐砖》

  • 《金玉满唐》/《大唐女法医》

影视作品

饰演演员影视作品饰演演员影视作品
马跃《贞观之治》(2007年)林俊贤《唐太宗李世民》(1993年)
沈晓海《开创盛世》(2006年)唐国强《贞观长歌》(2007年)
《大唐情史》(2001年)
《武则天秘史》(2011年)
王光权《少林寺》(1982年)樊少皇《新少林寺》(2000年)
林志颖《少林寺传奇2》(2008年)何润东《秦王李世民传奇》(2004年)
郑国霖《隋唐英雄传》(2003年)
《隋唐英雄3》(2013年)
《隋唐英雄4》(2013年)
赵铭配音《隋唐英雄传》(2002年)卡通版
焦恩俊《游龙惊凤》(1997年)李俊锋《风尘三侠之红拂女》(2006年)
张兆辉《隋唐群英会》(1996年)
《布袋和尚》(1999年)
陈荣峻《锦绣良缘》(2001年)
苗侨伟《决战玄武门》(1984年)刘青云《大运河》(1987年)
翁家明《乱世桃花》(2000年)于洋《傻小李元霸》(2004年)
佟瑞敏《大唐名相》(1990年)洪宇宙《文成公主》(2001年)
杨升《千古风流一坛醋》王迎深《隋唐演义》(1996年)
鲍国安《武则天》(1995年)江汉《武则天》(1984年)
梁修身《一代女皇武则天》(1986年)寇振海《至尊红颜》(2005年)
刘威《无字碑歌》(2004年)濮存昕《镜花缘传奇》(1998年)
陈宝国《移山倒海樊梨花》(2003年)廖启智《烽火奇遇结良缘》(2003年)
王卫国《薛仁贵传奇》(2006年)刘长纯《大明宫》(纪录片)
罗嘉良《天命所归》(2004年巡礼片,未开拍)刘兆铭《薛仁贵征东》(1985年)
《薛丁山征西》(1986年)
郭峰《公主嫁到》(2010年)郑柏麟《西游记》(1996年)
张志明《西游记》(1986年)潘志文《西游记》(1998年)
朱泳腾《西游记》(2010年)汤镇宗《西游记》(2011年)
王光辉《西游记后传》(2000年)高雄《齐天大圣孙悟空》(2002年)
吴庆哲《大唐双龙传之长生诀》(2011年)阮德锵《大唐双龙传》(2004年)
黄海冰《唐宫美人天下》(2011年)马天宇《轩辕剑之天之痕》(2012年)
余少群《隋唐英雄》(2012年)杜淳《隋唐演义》(2013年)
中村敦夫《西游记》(1978年,日剧)夏木阳介《西游记》(1993年,日剧)
宏荣《天师钟馗》(1994年,新加坡、台湾合拍剧)任秉基《三国记》(1992年,韩剧)
徐仁锡
李柱贤
《渊盖苏文》(2006年,韩剧)宋龙台《大祚荣》(2006年,韩剧)
黄香莲《大唐风云录》(1992年, 电视歌仔戏)郑国霖《隋唐英雄3、4》(2014年)
张丰毅《武媚娘传奇》(2014年)



上一篇: 荷兰国父威廉一世逝世

下一篇: 十六国前秦国君苻坚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