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泰州张士诚率起义军攻陷泰州及兴化

元朝泰州张士诚率起义军攻陷泰州及兴化(lssjt.cn)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又名张九四,元末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人;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友谅最桀(暴政),士诚最富”之说。

生平

张士诚原名九四,出身为为运盐工,由于不堪盐官压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与盐贩李伯升等十八人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十四年正月(1354年)在高邮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祐为年号。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元太师右丞相脱脱率重兵南下攻高邮,十一月,于城外大败张士诚军,士诚退入城中固守。十二月,元军攻占外城。危急之时,元顺帝听信谗言,解除脱脱兵权,临阵换将,元军军心涣散。士诚军趁机反击,大败元军。至正十六年(1355年)张士诚继续向南发展,攻入平江路(今苏州市)并改平江路为隆平府。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朝江浙行省平章达识帖睦迩派杨完者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的情况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至正十八年(1358年),采取分化策略,与达识帖睦迩联合,起兵攻打杨完者,杨完者自杀。

张士诚乘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的机会,势力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拥兵数十万;并且曾多次运粮十余万石至元大都(今北京)。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遣吕珍出击红巾军刘福通部于安丰,迫使刘福通和韩林儿投靠朱元璋。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以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不再归顺元朝;次年,朱元璋也称“吴王”;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也在张士诚处任职。

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交战,张部以渔盐近海交通便利,时有日本倭寇力量暗中支持,明朝建立后实施“海禁政策”与忌惮此不无关系(包括后来大将军蓝玉谋叛案)。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张士诚;在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朱元璋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张士诚弟名将张士德尤重挫明军(明军大将徐达常言:“唯惧张士德”),惟惜士德之马发狂,被徐达前锋赵德胜擒,于金陵绝食而死,士诚力量大失;至正二十六年(1367年)十二月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后被押解至应天(今南京),自缢,被部将解救下来。在押往应天的船上,明史载其“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目前苏州市斜塘镇有张士诚墓。

张士诚有养子“五太子”,投降朱元璋。

相关

张士诚幕僚罗贯中则纳编为明朝文士,并在朝廷授意赞助,写出不朽文学巨著“三国演义”。

朱元璋原颇礼遇儒生,在儒学领袖李善长涉叛乱案时,如何发配李让朱元璋颇犹豫,时人即以张士诚本无名,寻儒者献名“士诚”,实语出孟子一书:“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谗言儒生对君主之不敬,遂导致李善长遇害。

张士诚死后仍然在民间受到怀念,与元朝官兵,宝庆府杨完者军队的军纪涣散相比,苏州、秀州、杭州等地有“生不谢宝庆杨,死不怨泰州张”的俗语。而每逢七月三十张士诚诞辰,苏州当地家家户户门前扎草龙,烧九四香(张士诚小名九四)以示纪念。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停止,今苏北及扬州菜,数道风味菜皆以张士诚嗜吃之食谱,广传至今。

上一篇: 牛津大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