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 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鲁本斯出生


彼得·保罗·鲁本斯(荷兰语: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弗兰德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生平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父亲是一名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新教律师,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国。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少年时期的鲁本斯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后来又在母亲的安排下从师几位画家,21岁时他便获得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承认,成为一名正式的画家。

1600年,鲁本斯前往意大利继续学习绘画,曾为曼图亚公爵(Duke Mantua)作画,能够有机会进一步完善其艺术素养与教育水平。他曾钻研过古罗马画作,并通过摹仿绘画大师们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由于这段经历,他此后的许多画作受到提香、米开朗基罗和卡拉瓦乔等人的风格影响很大。这一时期鲁本斯的绘画风格已经基本成熟,也因其出色的画作与圆滑的为人,获公爵提拔为大使,获得经常访问西班牙与意大利各城市的机会。这期间他所创作的名画包括《莱尔马公爵骑马像》、《圣海伦娜》、《竖起十字架》、《基督戴荆冠》,带有威尼斯画派的风格。

 “我把世界的每一块地方都看作是我自己的故乡。”
——彼得·保罗·鲁本斯

1608年,鲁本斯的母亲去世,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成为了布鲁塞尔宫廷画家,一年以后他迎娶了安特卫普当地一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的女儿伊莎贝拉(Isabella Brant,1591年-1626年7月15日)。他为安特卫普主教座堂所画的两副祭坛画作品《上十字架》与《下十字架》确立了他作为比利时最杰出的宗教画家的地位。这一时期可以算是鲁本斯绘画生涯的颠峰,欧洲许多王室与贵族宫廷都纷纷向他订画,一是因为他的绘画作品气势宏伟、色彩丰富且充满动感,为欧洲的达官显要所喜爱,另一方面也因他良好的社会关系与声望:具有出色外交才华与博学的鲁本斯与当时欧洲几乎所有的显赫家族都有交情。由于订单应接不暇,鲁本斯在安特卫普创建了一间私人画室,雇佣了许多颇有才能的画家做其助手。他的大部分画作都集中在宗教题材、人物肖像和古代神话故事中,著名的画作包括了《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玛丽·美迪奇的生平》等,其肖像画作品更是在欧洲上流社会受到极大欢迎。

从1621年至1630年间,鲁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访欧洲多国进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地为西班牙和英国缔结了友好关系。为此他被查理一世封爵,并还为伦敦的宫廷白厅做过一幅题为《祝福和平》的天顶画。鲁本斯本人也显然很喜欢这种外交工作,曾评论说“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

在第一任妻子伊莎贝拉去世4年后,53岁的鲁本斯又娶了16岁的海伦娜(Hélène Fourment,1614年4月1日-1673年7月15日)为妻,海伦娜也成为多幅鲁本斯晚期作品中的模特儿,包括了《海伦娜在花园里》、《裹在大衣里的海伦娜》和《皮毛装束的海伦娜》等。他与海伦娜生有5个孩子,最小的一个直到他去世后8个月才出生。他与伊莎贝拉也育有3个孩子。


艺术

鲁本斯对欧洲绘画产生过重大影响,包括德拉克洛瓦、康斯太勃尔和雷诺瓦等人,都受到过他的画风的影响。法国至十七世纪后半开始至十八世纪早期,流行一种鲁本斯风格的艺术风潮,主张色彩比线条重要。

工作室

鲁本斯的油画作品可以被分为三类:他亲手画的,他画过一部分的(主要是手和脸),以及他仅仅监督指导过的。和当时的通常情况一样,他有一个大工作室,有许多学徒和学生其中一些自己也变得很出名(比如安东尼·范·戴克)。他还常常转包大作品中的一些小部分(比如动物或静物)给一些专门画家(比如法兰西·席得斯)或是其他的画家(比如雅各布·乔登斯)。

作品价值

在2002年7月10日的一次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中,鲁本斯刚刚被发现的一幅作品《对无辜者的大屠杀》被汤姆森勋爵以4950万英镑的惊人价格成交,在当时创下了古典油画作品的新纪录。

其他

鲁本斯之家:现位于安特卫普市中心的这所住宅中,鲁本斯在这里和他的家人度过了25年,拥有美丽的后花园。是数万名喜欢鲁本斯的游客必到之处。安特卫普绿色广场(Groenplaats)上,树立着画家的青铜雕像。


作品欣赏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仙女和森林之神

在茂密树林的边缘,一群仙女和森林之神(有儿童,青年,成人)在玩耍、休息、娱乐、采集水果和鲜花,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整幅作品明确地分映出了画中人之间的怡人的和谐氛围,在这类作品中,画面中都会出现丰满的少女和尤其好斗的野兽,但这种氛围却并不多见。画家选择在画的左侧绘制大片茂密的森林,同时可以看到消失在远方宽广边境的全貌。金色的光线好像来自温暖的夕阳,每一处都能欣赏到大师创作黄金期最细腻的笔触。

这幅作品象征着大地的肥沃,是对大自然和生活真谛的讴歌。大自然当然是内容丰富,无处不在的,它被阴影包围,这种氛围冲淡了轮廓,只剩一些柔和,轻快的外形。构图的灵感来自于古典雕塑。应该想到的是,可能是罗马的浅浮雕启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作品。根据迪亚斯.帕德隆的观点,它可能创作于鲁本斯的晚年,在1635年前后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爱的花园》(1632-1634)画布、油彩 198*283公分 收藏地点: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这是一幅充分表达肉欲享受的作品。整幅画被金黄色的明快、温馨气氛所围绕,人物造形也展现出鲁本斯强劲、洗练的笔触,让画中随意或站或躺于草地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摆脱了他早年在人物造形上,与雕像或纪念碑雷同的情形。

鲁本斯的画风承袭自乔尔乔内和提香的作品风格,对这两位大师来说,风景是精神的象征,因此在这幅描绘露天聚会的作品中,人物和风景之间结合得相当紧密,用这样的感觉,来象征画中人物感情联系密切。对于如何让风景更容易与人物结合,鲁本斯在反复修正后得到的结论是:“人物要比风景先画,要将风景和谐地融入画中,一定要避免一再地润色与修改。”

画中人物都有着温文儒雅的气息,这样的感觉来自鲁本斯用了许多描绘丝绒的色调,也因为这幅画展现出温馨、柔和以流畅感,曾经被国王菲力普田四世装饰于卧房中。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银河的起源 鲁本斯
 1636-1638年油画 马德里拉多博物馆藏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圣乔治杀龙》 1606-1607年,304x256cm,布油彩,,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彼得·保罗·鲁本斯

据基督教传说,圣乔治原来是一位殉教者,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他因杀死一条恶龙,搭救出一位女子而被后世人传颂为英雄。这个题材很多画家画过。
 在鲁本斯的笔下圣乔治被描绘成一个英武勇敢的骑兵,正挥剑猛砍凶猛恶龙。腾起回首的战马处于亮区,壮健勇猛的身躯显得格外醒目,成为视觉的中心形象,身着深色战服的圣乔治驾驭马上,居高临下势不可挡,更显其英雄本色。
 据说这是鲁本斯研究意大利大师们艺术成就的总结,从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拉斐尔式的构图、米开朗基罗式的力度,提香式的华丽鲜明的色彩,丁托雷托式的造型的韵律节奏感、奔放的运动感;卡拉瓦乔式的聚光法;柯勒乔式的幻想和他自己独特的潇洒、奔放和流畅的用笔,可见他对先辈大师们成就的借鉴。吸收和融化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殴打婴儿》

鲁本斯售价最高的作品,这幅《殴打婴儿》于2002年以7350万欧元出售。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对无辜者的屠杀》

鲁本斯售价第二高的作品,2002年《对无辜者的屠杀》在伦敦的苏富比拍卖行以4950万英镑售出。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鲁本斯 劫夺柳西帕斯的女儿

《劫夺柳西帕斯的女儿》一画是鲁本斯作于1616-1619年的一幅油画,尺寸为222X209厘米,现藏慕尼黑美术馆。此画所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两个英勇矫健的孪生兄弟,看中了两个娇艳美丽的孪生姐妹,并把她们抢来为妻,它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一种所谓“抢婚”风俗,看似一场“暴行”,画家却是在歌倾勇士那青春的热情和不羁的性格,歌颂他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在这里,鲁本斯以强劫和挣扎的运动作为基础,把人物组成一幅富于装饰性的图画,是一件成功的把戏剧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绘画作品。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小孩头像》

这一幅《小孩头像》是他这个时期肖像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充分显示了画家的精湛技艺和对人物精神面貌的捕捉能力。小孩的脸部表情相当丰富,色彩和谐,眼神炯炯发光。金黄色的童发脉络分明,并富有立体感。大翻领则用大笔触涂绘,使它反衬出那张童稚而诱人的脸庞。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苏姗娜·芙尔曼肖像》此画绘于木板上,79×54厘米 伦敦国立画廊 【费兰德斯】 鲁本斯


17世纪的佛兰德斯名为“尼德兰的独立邦”(1599-1633),实际上继续隶属于西班牙管辖。佛兰德斯的艺术,主要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尽管也有一些反封建、争独立的民族意识的表现,但多半是曲折和寓意性的。绘画的主顾则大多是王公显贵、贵族化了的资产阶级或耶稣会教团等。意大利的“巴洛克”画风,在这里转而成为更加富丽堂皇的画面装饰和充满世俗性的宗教或神话题材。大画家鲁本斯的艺术活动就属于这种性质。
 谈到他的肖像画,首先得从他的婚姻生活谈起。鲁本斯于1609年和一位安特卫普律师的18岁的女儿伊莎贝拉结婚。因怀念意大利,他们住在意大利式的邸宅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时他画了一些很好的肖像画,其中一幅即是《画家与妻子》,1609-1610年作),哪知16年后,妻子病逝。过了4年,鲁本斯又和一绸缎商的女儿,年仅16岁的海伦·芙尔曼结婚。鲁本斯非常喜爱这第二个妻子。他晚年的许多重要作品都以她为模特儿。不仅如此,他还画了妻子的姐姐苏姗娜·芙尔曼许多肖像,这幅《苏姗娜·芙尔曼肖像》算是他最成功的一幅(作于1631-1632年;一说作于1625年左右)。

这幅肖像是用漂亮和生动的色彩笔触来描绘的,线条十分流畅。和他的主题性绘画一样,举凡人体形象,都画得骨质健壮,过于肉感,这是鲁本斯笔下的妇女形象的特点,也许这就是画家眼里的理想美的标准吧。在这里画家还刻画了形象的性格特征: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乐观幸福的样子,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服饰显示了她的贵族身份,但不傲气;从这幅肖像上,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位画家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

鲁本斯是一位多产的画家,他一生总共画了达两千幅油画,题材的广泛性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而他与海伦·芙尔曼结婚(1630年)以后的10年,则更是他艺术上的光辉时代。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裹在大衣里的海伦娜》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彼得·保罗·鲁本斯《帕里斯的裁判》

鲁本斯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画家,即使宗教神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但他还是以世俗的人物和自然去描绘神界人物,正如法国美术史家丹纳所言:他的作品表面上涂着一层天主教的圣油,而骨子里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一切都是是异教的。在鲁本斯的作品中体现出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美好理想、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艺术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欢乐,他善于运用健康丰满、生机勃勃的形象,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性格,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趣味。由于他所处的上流社会环境,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几乎都是贵妇人,体态胖肥,皮肤细嫩,骚首弄姿,扭捏作态,而男子都是浪荡公子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兰德斯贵族资产者的追求享乐和骄奢淫逸的生活情趣。鲁本斯一生创作极为丰盛,作品多具有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运动感,雄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对比鲜明、响亮饱满的色彩;流动的线条、激动人心的画面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富丽堂皇、华美火热、欢腾鼓舞的艺术感受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农民的舞蹈》

鲁本斯一生过着王子般的生活,49岁时爱妻去逝,53岁时又与一位16岁的妙龄少女海伦?富尔曼结婚,仍然过着幸福生活。在他63岁时走完了自己艺术的一生,为人类艺术宝库贡献了三千余幅艺术珍品。法国美术史家丹纳说: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正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其余的画家无论如何伟大,总缺少一部分天才。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逆天使的堕落》

鲁本斯一生的创作中,主要是宗教神话题材,他在基督教题材的创作中,不可避免要受到教会的制约,但在神话题材创作中,就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鲁本斯从威尼斯大师们那里获得色彩造型的启迪,在自己的创作中,色彩艺术得到了尽善尽美的发挥,已经超过了他所尊重的威尼斯画派的成就。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三美神

三美神是指贞洁女神、美神和爱神。也有人说是指美神维纳斯、温柔女神塔利亚和欢喜女神阿格莱亚。 在鲁本斯的笔下这些女神都有着健壮丰满、充满生命力的形体,有着秀丽俊美的面孔,整个形象充溢着激情与艺术魅力,体现了画家对女性美的理想。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土与水 1618年 彼得·保罗·鲁本斯 佛兰德斯 222.5cm×180.5cm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土与水孕育了万物,这里以'土与水'命题,在于表现画家的一种思考。鲁本斯把这种思考化为典型性格的神人一体,代表土与水的男人和女人,在作品中显得强健丰硕,生命力极强。左侧的裸女扭动身姿,柔和流畅,极尽风韵。而右侧背面的男人,虎背熊腰,刚猛异常。他们显示了美好的生命与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将因此得到绵延,大地永远葱绿,河水永远流淌。鲁本斯发挥了他卓越的油画技巧,用色厚重,造型精微,尤其是运用男人体与女人体的刚、柔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的希望和人生信念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是鲁本斯为法国皇后以《玛丽.美第奇生平》为标题完成的第6幅历史画(共计21幅),鲁本斯以半神话半浪漫主义的虚构手法将这真实人物与事件融进虚幻的颂扬环景中。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玛丽.德.美第奇像 鲁本斯 油画 1622年 130×108厘米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海伦·芙尔曼和她的两个孩子》


画家着力描绘了海伦·芙尔曼及其儿女间的轻怜蜜爱。他采用奔放的细笔触,着重展现海伦的文静姿态与丰满的体形。宽松的衣裙绘以素色,美丽的帽上羽饰配以棕红色。颜色用得单纯,充分发挥色彩的素描意义,这里不作细部苛求,只注意整体和人物的情绪表现。在这段时间,鲁本斯不大关心社会世事,谢绝一切政治活动,一心投注在他心爱的人儿的形象描绘上。通过美丽多姿的女性体态(有时通过披在肩上的皮大衣的深暗色与肉体的粉红色对比),来寻求女性的肉体美。海伦·芙尔曼沉浸在遐想之中。两个儿子,一个伏在膝下,最小的儿子被抱在怀里。背景被淡化了,椅背上衬着一块红色丝绒,这是为了加强人物的空间感。琢磨入微的细致观察,为后来许多画家所仿效。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阿玛戎之战》

画家在这里描绘的是神话中一则由英雄忒修斯与阿玛戎女王希波吕忒发生爱情而引起的战争场面。两队人马在桥上狭路相逢,战斗异常激烈,前仆后继。

英雄忒修斯远行至亚细亚的克律姆诺伊,见到阿玛戎女王希波吕忒并向她求婚。婚后英雄携她回家。这引起了阿玛戎部落的不满,发兵攻打希腊,一路所向披靡。其时忒修斯正去克里特岛的迷宫中翦除牛怪,直至他得知后赶到雅典,阿玛戎女族即将进抵雅典。忒修斯立即率军迎敌。双方在特尔摩顿河桥头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战斗:阿玛戎人为保住自己的军旗正拼死地搏斗着,希腊军队从左侧桥头冲去,势不可当。桥边出现人仰马翻的惊险形象。画上色彩流动,线条飞旋,一切都处在一种惨烈的杀戮风暴中。画家通过敌我激战的情景,烘托了夺军旗的英勇行为。阿玛戎虽处劣势,仍显出不可动摇的战斗意志。右边已出现脱缰狂奔的战马,滚落河中的阿玛戎战士,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全画气势激越,令人震颤。

画面总的动势好象一团旋风,紧紧朝向桥的右侧滚动着。人物的层次绵密,所有的造型服从于一种连续性的运动。色彩所表现的激情已达到了最高点。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幅画是鲁本斯受到达芬奇的一幅《安加利之战》或提香的《开多尔之战》的影响,这是不确切的。鲁本斯没有见到过那两幅画,即使他当时能见到,也只能是这两幅画的摹本或素描稿,要说汲取前人的构思,至多只是桥上的夺旗战斗。就鲁本斯这幅画的总构思看,他没有摹仿前人的动作,画家是凭借自己娴熟的写实技巧,使线条与色彩取得生动的呼应,并且有他的独创性。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上十字架》


在《上十字架》一画上,鲁本斯集中以冲突与运动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展开的对角线构图。强光来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现在与强光相背的方向。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刑具是从画面的右下往左上方向竖起的。这支十字架显得很沉重。行刑的人物都很紧张,右边一个兵丁紧拽着绳索,左边的执行者托着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都要绽开的样子。可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却现出坚定的神态,脸上毫无痛苦的表情。他举目斜视着天际,突出了一种英雄般的精神力量。耶稣与下面一群执刑的暴徒,构成了力度上的对比。
鲁本斯很善于在这类画上添上些很生动的风景细节。右上侧那棵大树,叶子似被狂风吹得翻卷乱颤,而与此相对,左下角画了一只张着嘴的卷毛狗。全画处在一种旋风般的激情中。这些形象使我们想起了丁托莱托的某些画面。意大利风格在这幅画上是以传统的色彩与笔法来映衬的,因此,虽然显露着威尼斯的情调,然已展现出鲁本斯的个性特征了。特别是在造型结构上,他用心于自己的塑造风格。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wbr>Paul <wbr>Rubens)作品欣赏

《下十字架》


鲁本斯在《上十字架》完成后,相继创作了同样的祭坛画《下十字架》。基督被钉死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亲友和信徒们络绎不绝地来悼念他。有一位叫约瑟的亚利马太城人,受众人之托求见罗马祭司彼拉,允许埋葬基督的尸体。《下十字架》就是描绘这个情节。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卡拉瓦乔式的聚光法布置画面,人物组合成对角线式安排:基督的尸体处于中心的亮区顶端,那位老者用嘴含着布,托着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约瑟。承受降下基督身体的穿红袍者是约翰,对应的那位长胡子老人是彼得;抬手扑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圣母玛利亚,那位虔诚而多情地捧着基督脚的是抹大拉。在这幅画中没有激烈的人物动势,没有强烈的激情,只有充满崇敬的爱和深沉的哀伤,画中人物被黑暗所包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好似山川大地也为基督的死而默哀抽泣。

上一篇: 鸦片战争爆发

下一篇: 宋孝宗赵昚逝世